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规则(试行)》的通知

制造条件现场鉴定评审记录



  抽查设备名称(种类):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_______型式:_______________
  购货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用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编号:_____________总装图号:______________完工日期:____________执行标准:_____________
  主要参数:

  当以上抽查设备存在不适用项时,应随机抽取其他有代表性设备相应项目执行情况的记录,确认该项
评审要点是否满足规定(尽量抽取1台设备验证,确有特殊情况时,可以抽取2台或多台):
  补充抽查设备名称(种类):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______型式:________________
  购货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用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总装图号:__________________完工日期:______________执行标准: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参数:

  补充验证的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一、基本条件的评审

┌──┬──────┬───────────────────────────┬──┬──────────────┐
│评审│ 评审内容 │         评审要点               │考核│     评审结果      │
│项目│      │                           │  ├──┬───┬───┬───┤
│  │      │                           │记录│符合│有缺陷│不符合│不适用│
├──┼──────┼───────────────────────────┼──┼──┼───┼───┼───┤
│#1.│营业执照  │  1.1 查看法人营业执照正本应与提出申请时递交的复印│  │  │   │   │   │
│机构│      │件一致,核对注册资金应与申请项目范围对应要求相适应。 │  │  │   │   │   │
│  ├──────┼───────────────────────────┼──┼──┼───┼───┼───┤
│  │税务登记证 │  1.2 查看企业税务登记证应齐全,正本应与提出申请 │  │  │   │   │   │
│  │      │时递交的复印件一致,应有独立的财务账号。       │  │  │   │   │   │
│  ├──────┼───────────────────────────┼──┼──┼───┼───┼───┤
│  │法人条码证书│  1.3 应有法人条码证书并记录企业机构代码。    │  │  │   │   │   │
├──┼──────┼───────────────────────────┼──┼──┼───┼───┼───┤
│#2.│技术负责人 │  2.1 厂长(经理)应在本单位管理层中任命一名技术  │  │  │   │   │   │
│人员│      │负责人,其学历、职称、专业、工作经历及掌握法规与标  │  │  │   │   │   │
│  │      │准情况等,应能满足规则和《基本条件》中的规定。    │  │  │   │   │   │
│  ├──────┼───────────────────────────┼──┼──┼───┼───┼───┤
│  │技术人员  │  2.2 各类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经历及 │  │  │   │   │   │
│  │      │配置数量等应满足《基本条件》中的规定。        │  │  │   │   │   │
│  ├──────┼───────────────────────────┼──┼──┼───┼───┼───┤
│  │ 检验人员  │  2.3 检验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经历及配置 │  │  │   │   │   │
│  │      │数量等应满足《基本条件》中的规定。          │  │  │   │   │   │
│  ├──────┼───────────────────────────┼──┼──┼───┼───┼───┤
│  │作业人员  │  2.4 各类作业人员的数量及其资格应满足《基本条  │  │  │   │   │   │
│  │      │件》中的规定。                    │  │  │   │   │   │
├──┼──────┼───────────────────────────┼──┼──┼───┼───┼───┤
│#3.│工作场所  │  3.1 企业应具有满足生产需要的工作场所,且维护完 │  │  │   │   │   │
│基础│      │好。厂房应满足《基本条件》中的规定。         │  │  │   │   │   │
│设施├──────┼───────────────────────────┼──┼──┼───┼───┼───┤
│提供│生产设备和 │  3.2 企业应具有满足《基本条件》中规定的生产设备 │  │  │   │   │   │
│  │工艺装备  │和工艺装备。                     │  │  │   │   │   │
│  │      │  3.3 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   │  │  │   │   │   │
│  │      │  3.4 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性能精度应满足工艺要求。│  │  │   │   │   │
│  ├──────┼───────────────────────────┼──┼──┼───┼───┼───┤
│  │检测设备  │  3.5 企业应具有满足《基本条件》中规定的检测设备 │  │  │   │   │   │
│  │      │(对于装配型企业,必须有出厂检测设备)。        │  │  │   │   │   │
│  │      │  3.6 检测设备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宜。        │  │  │   │   │   │
│  │      │  3.7 检测设备的性能精度应满足检验要求。     │  │  │   │   │   │
└──┴──────┴───────────────────────────┴──┴──┴───┴───┴───┘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考核评审

┌──┬───────┬───────────────────────────┬──┬──────────────┐
│评审│  评审内容  │         评审要点               │考核│     评审结果      │
│项目│       │                           │记录├──┬───┬───┬───┤
│  │       │                           │  │符合│有缺陷│不符合│不适用│
├──┼───────┼───────────────────────────┼──┼──┼───┼───┼───┤
│1. │  企业应建立│  1.1 企业应形成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文件;应经过厂 │  │  │   │   │   │
│质量│质量管理体系,│长(经理)批准。                    │  │  │   │   │   │
│管理│形成文件,加以│  1.2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包括产品质量改进和持续改│  │  │   │   │   │
│体系│实施和保存。 │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容;全体员工应理解质量方针。 │  │  │   │   │   │
│总要│       │  1.3 质量目标应分解到企业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应 │  │  │   │   │   │
│求 │       │可测量;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  │  │   │   │   │
│  │       │  1.4 质量手册应包括:              │  │  │   │   │   │
│  │       │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  │  │  │   │   │   │
│  │       │性;                         │  │  │   │   │   │
│  │       │  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  │  │   │   │   │
│  │       │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  │  │   │   │   │
│  │       │  1.5 企业应建立:                │  │  │   │   │   │
│  │       │  a)文件控制程序;                 │  │  │   │   │   │
│  │       │  b)记录控制程序;                 │  │  │   │   │   │
│  │       │  c)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  │  │   │   │   │
│  │       │  d)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  │  │   │   │   │
│  │       │  e)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  │  │   │   │   │
│  │       │  f)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  │  │   │   │   │
│  │       │  1.6 企业应明确销售、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 │  │  │   │   │   │
│  │       │检验、安装和服务等过程,并建立为确保上述过程有效运  │  │  │   │   │   │
│  │       │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  │  │   │   │   │
│  │       │  1.7 针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外包过程,企业应明确对其 │  │  │   │   │   │
│  │       │实施控制的要求。                   │  │  │   │   │   │
├──┼───────┼───────────────────────────┼──┼──┼───┼───┼───┤
│2. │  职责、权限│  2.1 应以文件形式明确企业机构及其职能分配;应以 │  │  │   │   │   │
│管理│管理者代表管理│文件形式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文件应  │  │  │   │   │   │
│职责│评审。    │经厂长(经理)批准。                  │  │  │   │   │   │
│  │       │  2.2 各岗位有关人员应了解其职责。        │  │  │   │   │   │
│  │       │  2.3 厂长(经理)应指定管理者代表;应以文件形式  │  │  │   │   │   │
│  │       │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  │  │   │   │   │
│  │       │  2.4 管理者代表应了解并履行其职责和权限。    │  │  │   │   │   │
│  │       │  2.5 厂长(经理)应按企业规定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  │  │  │   │   │   │
│  │       │管理体系;评审结果应包括与体系有效性的改进或产品的  │  │  │   │   │   │
│  │       │改进或资源需求的变化;应保存管理评审的记录。     │  │  │   │   │   │
├──┼───────┼───────────────────────────┼──┼──┼───┼───┼───┤
│3. │  质量管理体│  3.1 文件控制程序应规定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 │  │  │   │   │   │
│文件│系所要求的文件│回收、更改、借阅等控制要求。             │  │  │   │   │   │
│  │应予以控制。 │  3.2 文件发布前应得到授权人批准;应保证文件中的 │  │  │   │   │   │
│  │       │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  │  │   │   │   │
│  │       │  3.3 文件更新应得到再次批准并按企业的规定进行更新│  │  │   │   │   │
│  │       │。                          │  │  │   │   │   │
│  │       │  3.4 应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  │  │   │   │   │
│  │       │  3.5 文件应清晰、易于识别。           │  │  │   │   │   │
│  │       │  3.6 作废文件应进行适当的标识。         │  │  │   │   │   │
│  │       │  3.7 外来文件应能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  │  │   │   │   │
├──┼───────┼───────────────────────────┼──┼──┼───┼───┼───┤
│ 4.│  企业应确定│  4.1 企业应确定合同中对产品的有关要求。包括:  │  │  │   │   │   │
│对合│并评审合同中对│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服务的要求;    │  │  │   │   │   │
│同产│产品的要求。 │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  │  │  │   │   │   │
│品要│       │途所必需的要求;                   │  │  │   │   │   │
│求的│       │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  │  │   │   │   │
│确定│       │  d)企业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  │  │   │   │   │
│和评│       │  4.2 企业应评审合同中对产品的有关要求。包括确保:│  │  │   │   │   │
│审 │       │  a)在企业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    │  │  │   │   │   │
│  │       │  b)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  │  │   │   │   │
│  │       │  c)企业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  │  │   │   │   │
│  │       │  4.3 评审的结果应保存。             │  │  │   │   │   │
├──┼───────┼───────────────────────────┼──┼──┼───┼───┼───┤
│5. │设计输入。  │  5.1 企业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存记  │  │  │   │   │   │
│设计│       │录。                         │  │  │   │   │   │
│和开│       │  5.2 设计输入应包括:              │  │  │   │   │   │
│发 │       │  a)功能和性能要求;                │  │  │   │   │   │
│  │       │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  │  │   │   │   │
│  │       │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可参考的信息;       │  │  │   │   │   │
│  │       │  d)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  │  │   │   │   │
│  │       │  5.3 企业应具有《基本条件》中规定的法规及标准。 │  │  │   │   │   │
│  ├───────┼───────────────────────────┼──┼──┼───┼───┼───┤
│  │#设计输出。  │  #5.4 企业应形成完整的设计输出文件。申证产品所  │  │  │   │   │   │
│  │       │覆盖的各规格型号图纸应齐全。             │  │  │   │   │   │
│  │       │  5.5 设计输出文件应:              │  │  │   │   │   │
│  │       │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设计文件技术指标应  │  │  │   │   │   │
│  │       │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要求;               │  │  │   │   │   │
│  │       │  b)设计文件的绘制、标注、技术指标、编号、图面质  │  │  │   │   │   │
│  │       │量等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要求(尺寸及公差、技术要求   │  │  │   │   │   │
│  │       │等应明确、合理,符合有关法规、标准和设计规则);    │  │  │   │   │   │
│  │       │  c)给出指导采购、生产和服务的适当信息;      │  │  │   │   │   │
│  │       │  d)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  │  │   │   │   │
│  │       │  e)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   │  │  │   │   │   │
│  │       │(如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表);            │  │  │   │   │   │
│  │       │  f)发放前得到批准。                │  │  │   │   │   │
│  ├───────┼───────────────────────────┼──┼──┼───┼───┼───┤
│  │设计评审。  │  5.6 企业应对设计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      │  │  │   │   │   │
│  │       │  5.7 设计评审应确保:              │  │  │   │   │   │
│  │       │  a)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评审内容有关的职能的代表; │  │  │   │   │   │
│  │       │  b)评审记录应予以保存。              │  │  │   │   │   │
│  ├───────┼───────────────────────────┼──┼──┼───┼───┼───┤
│  │#设计确认。  │  5.8 企业应对设计开发进行确认。         │  │  │   │   │   │
│  │       │  5.9 设计确认应确保:              │  │  │   │   │   │
│  │       │  a)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预期用途的要求;  │  │  │   │   │   │
│  │       │  b)确认记录应予以保存。              │  │  │   │   │   │
├──┼───────┼───────────────────────────┼──┼──┼───┼───┼───┤
│6. │  企业应确保│  6.1 企业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 │  │  │   │   │   │
│采购│采购的产品符合│  6.2 企业应根据上述准则评价和选择供方。     │  │  │   │   │   │
│  │规定的采购要求│  6.3 评价记录应予以保存。            │  │  │   │   │   │
│  │。      │  6.4 采购信息(包括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等)应充分  │  │  │   │   │   │
│  │       │与适宜地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  │  │   │   │   │
│  │       │  a)对采购产品的要求;               │  │  │   │   │   │
│  │       │  b)对采购产品制造过程、制造方法、加工设备的认可  │  │  │   │   │   │
│  │       │要求;                        │  │  │   │   │   │
│  │       │  c)对外包过程人员资格的要求;           │  │  │   │   │   │
│  │       │  d)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  │  │   │   │   │
│  │       │  6.5 企业应对采购文件进行审批。         │  │  │   │   │   │
│  │       │  6.6 企业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 │  │  │   │   │   │
│  │       │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  │  │   │   │   │
├──┼───────┼───────────────────────────┼──┼──┼───┼───┼───┤
│7. │  7.1 企业│  7.1.1 企业应对生产制造过程制定必要的工艺文件; │  │  │   │   │   │
│生产│应策划并在受控│关键工序应制定作业指导书;并在使用处可获得。     │  │  │   │   │   │
│制造│条件下进行生产│  7.1.2 工艺文件应正确、完整、统一。       │  │  │   │   │   │
│过程│制造。    │  7.1.3 应使用适宜的设备进行生产制造。      │  │  │   │   │   │
│的控│  #7.2 企业│  7.1.4 应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生产制造。    │  │  │   │   │   │
│制 │应对特殊过程实│  7.2.1 有焊接过程和无损检测时,应任命了有资格的 │  │  │   │   │   │
│  │施确认。   │焊接责任人和无损检测责任人。             │  │  │   │   │   │
│  │  7.3 企业│  7.2.2 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应进行了资格认可。   │  │  │   │   │   │
│  │应在产品实现的│  7.2.3 重要受力构件焊接,应规定了焊接工艺规程  │  │  │   │   │   │
│  │全过程中使用适│(WPS)、焊接工艺评定(PQR)、焊缝检查方法和返工操作   │  │  │   │   │   │
│  │宜的方法识别产│程序,应按规定实施。                 │  │  │   │   │   │
│  │品。     │  7.2.4 特殊过程的设备应进行了设备能力认可。   │  │  │   │   │   │
│  │  7.4 企业│  7.2.5 应对特殊过程操作进行监视。        │  │  │   │   │   │
│  │应针对监视和测│  7.3.1 应采用了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确保产品不混  │  │  │   │   │   │
│  │量要求识别产品│用。                         │  │  │   │   │   │
│  │的状态。   │  7.4.1 应采用了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的检验状态确保 │  │  │   │   │   │
│  │  7.5 在有│不合格产品不投入使用和安装。             │  │  │   │   │   │
│  │可追溯性要求的│  7.5.1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时,应按规定控制和记录。 │  │  │   │   │   │
│  │场合,企业应控│  7.6.1 企业应对采购产品进厂到成品交付到预定的地 │  │  │   │   │   │
│  │制并记录产品的│点全过程提供产品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  │  │  │   │   │   │
│  │惟一性标识。 │装、贮存和保护。                   │  │  │   │   │   │
│  │  7.6 在内│                           │  │  │   │   │   │
│  │部处理和交付到│                           │  │  │   │   │   │
│  │预定的地点期间│                           │  │  │   │   │   │
│  │,企业应针对产│                           │  │  │   │   │   │
│  │品的符合性提供│                           │  │  │   │   │   │
│  │防护。    │                           │  │  │   │   │   │
├──┼───────┼───────────────────────────┼──┼──┼───┼───┼───┤
│#8.│  企业应根据│  8.1 监视装置和检测设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 │  │  │   │   │   │
│监视│工艺要求和检验│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校准和检定记录。     │  │  │   │   │   │
│装置│要求确定所需的│  8.2 当不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进行校准或检定  │  │  │   │   │   │
│和检│监视装置和检测│时,应制定校准或检定的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校准。    │  │  │   │   │   │
│测设│设备,确保监视│  8.3 应能识别监视装置和检测设备的校准状态。   │  │  │   │   │   │
│备的│和检验的结果有│  8.4 当发现检测设备不符合要求时,企业应对以往检 │  │  │   │   │   │
│控制│效。     │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  │  │   │   │   │
│  │       │  8.5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检验时,应 │  │  │   │   │   │
│  │       │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              │  │  │   │   │   │
├──┼───────┼───────────────────────────┼──┼──┼───┼───┼───┤
│#9.│  企业应对产│  9.1 应对适当阶段(如采购产品进厂、生产制造、成  │  │  │   │   │   │
│产品│品的特性进行检│品出厂)的检验明确要求,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   │  │  │   │   │   │
│检验│验,这种检验应│测器具要求、抽样要求、判定准则、记录要求等。     │  │  │   │   │   │
│  │在产品实现过程│  9.2 应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  │  │   │   │   │
│  │的适当阶段进行│  9.3 应保存检验记录,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 │  │  │   │   │   │
│  │。      │员。                         │  │  │   │   │   │
│  │       │  9.4 应确保合格产品出厂,合格产品应附有产品质量 │  │  │   │   │   │
│  │       │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等文件。         │  │  │   │   │   │
│  │       │  9.5 型式试验应按要求进行。           │  │  │   │   │   │
├──┼───────┼───────────────────────────┼──┼──┼───┼───┼───┤
│10.│  企业应确保│  10.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应明确对不合格品标识、记  │  │  │   │   │   │
│不合│不符合产品要求│录、隔离、评审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          │  │  │   │   │   │
│格品│的产品得到识别│  10.2 应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  │  │   │   │   │
│控制│和控制。不合格│  10.3 应保存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  │  │  │   │   │   │
│  │品控制以及不合│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          │  │  │   │   │   │
│  │格品处置的有关│  10.4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  │  │   │   │   │
│  │职责和权限应在│  10.5 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应采  │  │  │   │   │   │
│  │形成文件的程 │取相应的措施。                    │  │  │   │   │   │
│  │序中做出规定。│                           │  │  │   │   │   │
├──┼───────┼───────────────────────────┼──┼──┼───┼───┼───┤
│11.│  企业应对服│  11.1 在规定有服务要求的情况下(如法规、标准或合同│  │  │   │   │   │
│服务│务进行控制,确│规定),企业应明确对服务的实施、验证和报告的控制要求。 │  │  │   │   │   │
│  │保满足用户要求│  11.2 服务人员应经培训并进行资格认可。      │  │  │   │   │   │
│  │。      │  11.3 服务用的检测设备应满足服务要求并进行检定。 │  │  │   │   │   │
│  │       │  11.4 企业应按要求提供服务,并确保用户满意。   │  │  │   │   │   │
├──┼───────┼───────────────────────────┼──┼──┼───┼───┼───┤
│12.│  企业应对记│  12.1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  │  │  │   │   │   │
│记录│录进行控制。 │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  │  │   │   │   │
│  │       │  12.2 应建立并保存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  │  │  │   │   │   │
│  │       │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如检验记录、加工程序测验报告、 │  │  │   │   │   │
│  │       │射线检测底片及评片单、超声波检测报告、热处理报告等。 │  │  │   │   │   │
│  │       │  12.3 记录应保存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  │  │   │   │   │
├──┼───────┼───────────────────────────┼──┼──┼───┼───┼───┤
│13.│  企业应按规│  13.1 内部审核程序应对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结果  │  │  │   │   │   │
│内部│定的时间间隔进│以及保存记录的职责和要求做出规定。          │  │  │   │   │   │
│审核│行内部审核。 │  13.2 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并考虑拟审核的过程  │  │  │   │   │   │
│  │       │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  │  │   │   │   │
│  │       │  13.3 审核方案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13.4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  │  │  │   │   │   │
│  │       │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应不审核自己的工作。      │  │  │   │   │   │
│  │       │  13.5 应按审核方案实施审核,并保存记录。     │  │  │   │   │   │
│  │       │  13.6 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    │  │  │   │   │   │
├──┼───────┼───────────────────────────┼──┼──┼───┼───┼───┤
│14.│  企业应采取│  14.1 企业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应规定:     │  │  │   │   │   │
│纠正│措施,以消除不│  a)确定不合格、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  │  │   │   │   │
│和预│合格和潜在不合│  b)评价防止不合格、潜在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  │  │   │   │   │
│防措│格的原因,防止│  c)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  │  │   │   │   │
│施 │不合格的发生和│  d)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  │  │   │   │   │
│  │再发生。   │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  │  │   │   │   │
│  │       │  14.2 应按程序规定进行实施。           │  │  │   │   │   │
├──┼───────┼───────────────────────────┼──┼──┼───┼───┼───┤
│#  │  企业应执行│  15.1 应建立并保存接受质量监督部门安全质量监察  │  │  │   │   │   │
│15.│国家特种设备安│和监督监检的程序规定。                │  │  │   │   │   │
│安全│全监察法律法规│  15.2 应建立并保存《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使用、  │  │  │   │   │   │
│监察│的规定。   │保管、换证申请的程序规定。              │  │  │   │   │   │
│  │       │  15.3 应建立并保存标注《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标  │  │  │   │   │   │
│  │       │志、编号和有效期的程序规定,售出安全装置、重要受力  │  │  │   │   │   │
│  │       │构件或产品及其相应编号应记录并保存。         │  │  │   │   │   │
└──┴───────┴───────────────────────────┴──┴──┴───┴───┴───┘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