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定位与宗旨
生命科学普及教育课程是面向高校非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进展及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接受生命科学知识熏陶,初步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2.较高目标: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生命科学的关键概念、理论及热点问题,理解探索生命科学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认识生命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高级目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生命现象、理解生命本质、探究生命科学与技术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开阔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课程设计建议以如下原则为指导:
1.处理好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应结合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及其对经济、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素养。
2.教学内容的组织既可采用系统阐述的方法,又可按专题板块设计。
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在整体上可以综合性地介绍生命的本质;也可以热点生命科学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
3.注意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与技术的史实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发展的具体反映之一。建议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过程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启发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加深其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同时建议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造,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注意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结合。
建议选取一些影响深远的生物技术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以及生物技术发展与生命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