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专栏三: 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
1. 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o 校园网覆盖范围、带宽、安全及泛在信息平台的普及使用情况;
o 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的配置与使用情况,及对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支撑情况;
o 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情况;
o 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共享与使用情况。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普遍开展,主要维度是:
o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应用情况;
o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的情况;
o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情况;
o 科研成果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3. 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o 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开展情况及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建设与使用情况;
o 科研条件与资源的共享情况;
o 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情况。
4. 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主要维度是:
o 信息化支撑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o 公共教学与科研资源对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的辐射情况;
o 多语言、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应用情况及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辐射情况。
|
第七章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建立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探索国家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鼓励建设各类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充分利用包括有线电视网在内的公共通信网络,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推动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发展高等学校网络教育,采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探索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模式,加强继续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遍及城乡的一站式、多功能开放学习中心,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