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围绕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着力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打造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人才队伍。
(四)围绕增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及服务活力,着力推进三个机制建设。要完善联合协作机制,推进农机科研、农机企业、农机推广、农机鉴定、安全监理、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单位和相关专家联合协作。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确定支持推广农机产品目录范围、补贴标准等措施,对符合农机化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扶持。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改革农机化科技类项目立项评价机制。
三、重点活动
(一)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
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系列研讨活动,提出油菜、棉花、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举办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论坛,促进农机化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在首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甘蔗、薯类6大作物5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基础上,引导各类科技项目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在示范区进行集成和示范。扩大示范区建设数量,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加强技术指导,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机化科研教学单位,指导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提升示范区建设质量,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组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建设交流活动,完善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二)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
一是培养科技人才。推进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的农业工程与装备科研创新团队,加快农机化科研杰出人才培养。二是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明确创新方向。召开农业部科技委农业工程与装备组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座谈会,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和项目库。四是突出创新重点。推进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设施园艺、健康养殖装备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农业工程与装备科研信息互动平台,促进技术展示交流。
(三)推广农机化先进技术
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2012年主推农机化18项技术,重点抓好: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力争2012年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免耕播种、秸秆还田面积分别比上年新增3000万亩和4000万亩,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开展喷滴灌农业装备选型鉴定工作,完善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扩大喷滴灌农业装备补贴种类和范围,力争2012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面积2000万亩以上。三是“两深一精”技术。加快推广普及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技术,新增深松面积2000万亩、化肥深施1500万亩、精量播种2000万亩,努力提高小麦、玉米、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重点推进棉花、甘蔗、茶叶、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机械化,在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