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需求,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统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提高物流科技水平,完善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推进区域物流发展一体化,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新建设施。
2. 协调发展。协调东北地区各省区、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的物流业发展,推动其他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3.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提升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有力支撑,创新服务模式,借鉴国内外新理念新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注重对接国内外技术标准,提高企业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4. 外向发展。把开放作为增强东北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利用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和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外合作,改善港口、边境口岸和国际通道设施条件,提高通关效率,大力发展国际物流,提高国际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比201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培育形成30个以上具有区域辐射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物流产业园区、若干个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一批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物流企业和服务品牌。
三、发展布局
适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主导产业布局、货物流向、资源环境、交通设施等条件,构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通道布局。
(一)主要物流通道布局
主要物流通道是东北地区承担物流任务较重、潜在物流量较大的线路。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主要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和辐射能力。
提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营口)及沈阳-北京等主轴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进一步拓展主轴通道的辐射范围,增强主轴通道与沿海港口和边境口岸的联系。增加大连港、营口港航线的数量和密度,提升海铁联运能力。加强内陆港体系建设,提升港口对内陆腹地的服务能力。
提升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阿尔山-白城-长春-延吉(图们、珲春)横向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双边合作,提高过货能力和效率。开展“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和“借港出海”,创新发展“中-外-中”内贸货物国际物流运作模式。
畅通东部物流通道(鹤岗-佳木斯-牡丹江-图们-通化-丹东-大连),提高东部铁路的运能和通达水平,提升东部公路等级,加快东部通道出海口丹东港扩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