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505号――公布绵麦367、川油36等57个小麦、油菜品种的公告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542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注意防治菌核病、病毒病及防冻抗寒。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5

  品种名称:双油杂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496AB×T38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油200600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无刺毛,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较大、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4.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8.9个,每角粒数22.4个,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9.56%,病指7.2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34.66微摩尔/克,含油量43.7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5.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5%;平均亩产油量81.9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6.1%;平均亩产油量80.5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2%。两年平均亩产185.7kg,比对照品种增产4.3%;平均亩产油量81.2kg,比对照品种增产7.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4.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10月上旬。比较寒冷地区,冬季封冻前要浇越冬水,并用土或土杂粪壅根,以保证壮苗安全越冬。2.合理密植。中肥田块每亩15000株。3.科学施肥。要求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每亩施1kg硼砂作底肥,并在蕾薹期和初花期喷硼,防止花而不实,提倡多施有机肥。4.田间管理。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及时中耕,剔除杂草,防止板结。12月浇越冬水,防旱防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5.防治病虫害。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止菜青虫、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6

  品种名称:德新油59

  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354A×836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油201000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非全缘叶,叶片卵圆形。花瓣较大、黄花、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76.8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1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3.82克。菌核病发病率5.60%,病指3.1;病毒病发病率0.68%,病指0.46。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3.97微摩尔/克,含油量42.6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9.8kg,比对照品种增产8.2%。两年平均亩产17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中下旬播种,亩用种量100克,6叶移栽。直播宜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250克。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底肥要施足氮、磷、钾肥,要重视硼肥的施用。种植密度因肥水条件及栽培方式而有差异,直播条件下每亩种植密度12000株左右;肥力条件好的移栽条件下,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移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30天左右施加追肥,12月中旬左右看苗施肥。同时要及时排灌,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和菜青虫,苔后期至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7

  品种名称:南油1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96R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6002),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暗绿色,有蜡粉,有刺毛,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叶缘缺刻。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45.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2.6个,每角粒数24.1粒,千粒重3.36克。菌核病发病率29.68%、病指13.28;病毒病发病率13.85%、病指5.2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6.75微摩尔/克,含油量42.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4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6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平均亩产175.5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0%。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4kg,比对照品种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稀撒匀播,培育壮苗,苗龄约25~30天移栽;直播宜在10月上中旬播种。2.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1~13kg、P2O5 10kg、K2O 8kg、硼砂0.5~1.0kg。3.合理密植。育苗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000株。4.防治病虫害。苗期防菜青虫、蚜虫等,初花期防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8

  品种名称:龙庭1号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6R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片暗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花瓣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7.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3.5个,每角粒数20.9粒,千粒重3.21克。菌核病发病率13.20%、病指5.93;病毒病发病率2.43%,病指0.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9.16微摩尔/克,含油量39.0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9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0%;平均亩产油量63.5kg,比对照品种减产13.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0kg,比对照品种增产9.1%;平均亩产油量74.1kg,比对照品种减产1.6%。两年平均亩产176.0kg,比对照品种增产6.6%;平均亩产油量68.8kg,比对照品种减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9kg,比对照品种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苗床与本田比例1:5;直播宜在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2.合理密植。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硼配合施用。一般亩施纯氮11~13kg、P2O5 10kg、K2O 8kg、硼砂0.5~1.0kg。4.防治病虫害。苗期防菜青虫、蚜虫等,初花期防菌核病。

  审定意思: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9

  品种名称:农华油101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7A×F16-1400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裂叶3~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5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2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9.22%,病指5.68;病毒病发病率0.57%,病指0.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23微摩尔/克,含油量43.2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9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平均亩产油量68.6kg,比对照品种增产5.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8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平均亩产油量7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3%。两年平均亩产167.3kg,比对照品种增产3.5%;平均亩产油量72.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宜在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种植密度。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底肥施硼肥并且苔期也应喷施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0

  品种名称:黔油2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黔油3A×SU1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油2007008号)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