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505号――公布绵麦367、川油36等57个小麦、油菜品种的公告

  品种来源:5C650×R16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浓绿色,顶叶中等,裂叶4~5对,茎杆绿色。花瓣黄色。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93.9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3.37克。菌核病发病率7.52%、病指3.37;病毒病发病率2.10%、病指0.6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2.55微摩尔/克,含油量39.1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0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1%;平均亩产油量69.8kg,比对照品种减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9%;平均亩产油量70.9kg,比对照品种减产5.9%。两年平均亩产180.2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平均亩产油量70.4kg,比对照品种减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2kg, 比对照品种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上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上旬播种,苗龄30~35天左右。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8000~9000株;直播每亩12000~15000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苗肥、早施腊肥、春肥,巧施花肥,肥料的70%在年前施用。4.防治病虫害。生长期注意虫害,及时防治蚜虫,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0

  品种名称:华湘油11号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017A×W5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核不育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常绿,裂叶2~3对,茎叶有蜡粉,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9.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1.5个,每角粒数21.4粒,千粒重4.41克。菌核病发病率21.73%,病指9.56;病毒病发病率7.01%,病指2.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19.67微摩尔/克,含油量45.2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2.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5kg,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7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9.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7kg,比对照品种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直播。每亩播种量0.3 kg,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每亩留苗15000~20000株。4~5叶期每亩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50kg喷施,培育矮壮苗。2.施足底肥。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定苗后早追发棵肥,12月下旬稳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及时中耕除草。春后清沟排水,花期用菌核净防治菌核病。80%的角果由青变黄时收割,及时脱粒晒干。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1

  品种名称:中油58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9号/中双2号)//100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裂叶较深,叶脉较明显,叶缘有小齿,大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5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克。菌核病发病率11.05%,病指6.28;病毒病发病率1.36%,病指1.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98微摩尔/克,含油量43.5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5.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减产5.1%;平均亩产油量6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2.2kg,比对照品种增产3.6%;平均亩产油量75.9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平均亩产158.7kg,比对照品种减产0.6%;平均亩产油量69.3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3.2kg,比对照品种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或10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每亩10000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9000~10000株;直播每亩19000~26000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5kg左右;腊肥春用,在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4.防治病虫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2

  品种名称:中油杂89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1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色深绿,生长势强,长柄叶2~3对缺刻,蜡粉少,叶片无刺毛。花瓣鲜黄色、覆瓦状。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47.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4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86克。菌核病发病率23.10%,病指9.88;病毒病发病率9.95%,病指3.51。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5.09微摩尔/克,含油量43.2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6%; 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7kg,比对照品种增产3.3%。两年平均亩产168.7kg,比对照品种增产7.4%。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0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0.2~0.4kg。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5000~6000株;直播每亩15000~25000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35kg左右,普钙50kg左右,氯化钾15kg左右,硼砂1.5kg左右;早施追肥,在12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kg;在蕾苔期可再喷施一次速效硼肥。4、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3

  品种名称:新宇油7号

  选育单位:绵阳新宇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37AB×17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小,叶色兰绿,微具蜡粉,叶片2对裂叶、琴状。花瓣大、桔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20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8.59%,病指4.26;病毒病发病率1.93%,病指0.72。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0.87微摩尔/克,含油量41.5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9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2kg,比对照品种增产6.1%。两年平均亩产173.1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密度。长江上游地区宜在9月1日至9月20日播种育苗,每亩移栽密度7000~8000株,直播宜在9月25日至10月25日,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2.科学施肥。亩施总肥量纯N10kg,纯P8kg,纯K8kg,硼砂2kg,底肥70%,追肥30%,3.田间管理。稻后油菜田间积水应注意开沟排湿,沙土过旱应注意灌水。苗期、花苔期、清荚期应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应注意防治菌核病,抽苔现蕾至成熟均应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4

  品种名称:丰油10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P287

  以往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油2003001),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7)。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3.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4个,每角粒数16.4个,千粒重3.88克。菌核病发病率8.71%,病指3.97;病毒病发病率1.42%,病指0.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37.05微摩尔/克,含油量40.5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1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7.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5%。两年平均亩产179.7kg,比对照品种增产7.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4kg,比对照品种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地区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苗龄35~40天移栽较为适宜;直播适宜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合理密植。每亩移栽密度10000株左右,每亩直播密度15000株左右。在旱薄地或晚播田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3.科学施肥。应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以总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苗肥,20%作蕾薹肥。追肥方式以尿素对清粪水浇施最好。缺硼田块每亩底施硼肥0.5kg,如遇长期干旱天气,可于蕾薹期每亩喷施0.2%的硼砂溶液50~60kg。4.防治病虫害。冬前主要是防治蚜虫和菜青虫,选用扑虱灵、吡虫啉、乐果、乐斯本等防治。春后主要是防治菌核病,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药剂防治可选用菌核净、多菌灵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