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5.2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5%;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27.0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0.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5.5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2.6%。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3万苗。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2遍,分蘖期进行化学除草,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0
品种名称:克春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95-731/克95R-498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10001)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3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10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1万穗、40.1万穗,穗粒数32.6粒、33.7粒、千粒重34.3克、34.5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根腐病,中感赤霉病,慢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6.8、62.5,蛋白质含量15.32%、13.68%;面粉湿面筋含量35.1%、28.5%,沉降值66.2毫升、60.5毫升,吸水率61.2%、58.1%,稳定时间8.2分钟、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52E.U、448E.U,延伸性170毫米、15.4毫米,拉伸面积101.8平方厘米、9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8.6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7.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4.4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1.6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根腐病。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1
品种名称:克春2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90-514/克93RF6-128//克90-514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1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101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9.3万穗、37.0万穗,穗粒数32.5粒、33.3粒、千粒重34.5克、33.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高抗叶锈病,秆锈病免疫。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42克/升、806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76.1,蛋白质含量15.14%、16.53%;面粉湿面筋含量33.3%、37.4%,沉降值33.6毫升、54.2毫升,吸水率65.4%、69.4%,稳定时间2.7分钟、4.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5E.U、85E.U,延伸性133毫米、174毫米,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20.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2.9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9%;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03.4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2.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0.6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三叶期压青苗。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2
品种名称:龙麦33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麦26/九三3u9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09001)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1天。幼苗直立,前期发育较慢,分蘖力强。株高10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4.7万穗、36.8万穗,穗粒数31.0粒、28.7粒、千粒重45.7克、41.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34克/升、805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70.1,蛋白质含量15.71%、16.99%;面粉湿面筋含量32.6%、34.8%,沉降值58.8毫升、63.5毫升,吸水率61.7%、65.8%,稳定时间7.6分钟、4.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352E.U,延伸性176毫米、180毫米,拉伸面积116.4平方厘米、83.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9.9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22.9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5.8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6万~50万苗,施肥方式最好秋施底肥三分之二,春施种肥三分之一,结合三叶期补施N、K肥。扬花期结合防病增施N、K肥。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1
品种名称:德核杂油8号
选育单位: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2A×HC76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叶柄较短。顶裂叶半圆形,裂叶2~3对,叶缘呈锯齿状。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斜生,短粗,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红褐色。株高中等,茎秆青色,不易倒伏。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9.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3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4.04克。菌核病发病率16.39%,病指6.49。病毒病发病率4.40%,病指1.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7.75微摩尔/克,含油量41.9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9kg,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2.0kg,比对照品种增产8.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10日前播种,最迟不宜超过9月15日,亩播种量0.5kg;直播宜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10月中下旬移栽,最大苗龄应控制在45天以内,密度以每亩8000~10000株为宜,并根据“肥地、早栽宜稀,瘦地,迟栽宜稠”的原则作适当调整。3.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足,腊肥重,苔肥早”为原则,亩施氮总量20㎏,基、腊、苔肥比例5:3:2,氮、磷、钾比例2:1:1,同时,注意增施硼肥,亩用硼砂500~750g作底肥,或苗期、苔花期用100g硼砂加入防病药液喷施。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油菜移栽或直播田,应三沟配套,灌排水方便,下雨及时清沟排水防渍。整个生育期要做好病虫草害防治,特别加强菌核病防治。5.适时收获,及时脱粒。终花后30天左右,全株2/3的角果呈黄绿色时收割。收割后可适当堆放4~5天促进油菜后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2
品种名称:川油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A40×JR9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油2008005、国审油200901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片大而圆,裂叶1~2对,叶缘波状,茎杆绿色,茎叶均无刺毛而具蜡粉。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7.7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4.01克。菌核病发病率9.61%,病指5.72;病毒病发病率1.13%,病指0.6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7.86微摩尔/克,含油量43.2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2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2%;平均亩产油量71.1kg,比对照品种增产9.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0kg,比对照品种减产1.3%;平均亩产油量70.3kg,比对照品种增产5.7%。两年平均亩产163.6kg,比对照品种增产3.5%;平均亩产油量70.7kg,比对照品种增产7.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3kg,比对照品种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9月15日至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15日至20日播种。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一般亩施纯氮10~15kg,过磷酸钙30~40kg,氯化钾8~10kg,硼砂0.5kg,育苗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8000~10000株,高肥水田,可适当稀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及时中耕除草,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和第1309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3
品种名称:淮油20号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K386×96108-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缘锯齿形,2~3对裂叶,株型较紧凑。区试结果:平均株高159厘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9.7个,每角粒数22.6粒,千粒重3.8克。全生育期平均245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菌核病发病率8.79,病指6.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1.90微摩尔/克,含油量42.2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4kg,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减产0.6%。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3.9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两年平均亩产183.7kg,比对照品种增产0.3%。200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8kg,比对照品种增产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