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热性惊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FS)(ICD-10:R56.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
  2.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简单FS与复杂FS。
  (简单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1次;复杂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2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和《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救治疗:退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苯二氮卓类,静脉注射。
  2.预防治疗:有高危因素者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R56.0热性惊厥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指征:惊厥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检测;
  (3)脑电图检查。
  2.疑有颅内感染,特别是<1岁婴儿,腰穿脑脊液检查。
  3.疑有感染或其他颅内病变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选择用药。
  1.急救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对症治疗:退热药退热,物理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2)终止发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为一线药物。地西泮0.2-0.5mg/kg缓慢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
  ②水合氯醛:10%水合氯醛0.2-0.5ml/kg保留灌肠。
  ③苯巴比妥钠:惊厥未能控制或再次发作,负荷量15-20mg/kg。
  2.预防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
  (1)高危因素:复杂FS,癫痫阳性家族史,发育迟缓,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2)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丙戊酸钠等。
  (九)出院标准。
  惊厥控制,病情稳定,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病因。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若明确惊厥的其他病因,则退出该路径。

  二、热性惊厥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ICD-10:R56.0)
  患者姓名:     _性别: ­­____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日  出院日期:       日 标准住院日:5天内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开化验单

□ 上级医师查房,初步确定诊断

□ 寻找发热病因,对症支持治疗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入院检查

□ 继续对症支持治疗

□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其他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 神经科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饮食

□ 病因治疗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 脑电图

□ 腰穿脑脊液检查(有指征时)

□ 病原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

长期医嘱:

□ 病因治疗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其他医嘱

主要护理

工作

□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宣教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病情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5天

出院日

 

□ 上级医师查房

□ 根据体检、检查结果和既往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和确定诊断

□ 根据临床分型和既往发作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治疗

□ 完成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评估,明确是否出院

□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

□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长期医嘱:

□ 病因治疗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对症支持

□ 其他医嘱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定期门诊随访

主要

护理

工作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烧心,小婴儿可有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对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GERD可能。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胃镜检查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
  (2)C反应蛋白(CRP);
  (3)肝肾功能、电解质;
  (4)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
  (2)胸部、腹部平片;
  (3)腹部B超;
  (4)食管钡餐造影;
  (5)胃镜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胃肠促动力剂。
  2.抑酸剂。
  3.黏膜保护剂。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
  2.除外其他疾病。
  3.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内科保守治疗失败需外科干预。

  二、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日  出院日期:       日  标准住院日:3-5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

住院第 4-5 天

(出院日)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病情告知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善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 完成出院小结

□ 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常规

□ 饮食

□ 体位指导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CRP,肝肾功能,电解质

□ 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测定

□ 必要时做血气分析、B超,胸、腹部平片

□ 选择食管钡餐造影、胃镜检查

□ 必要时补液等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常规

□ 饮食

□ 胃肠促动力剂

□ 抑酸剂

□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 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质

□ 必要时补液支持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护理评估

□ 入院宣教

 

□ 每日护理评估

□ 出院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ICD-10:K25-K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腹痛、恶心、呕吐,尤其是发现消化道出血或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贫血的患儿,应当作进一步检查。
  2.体征:腹部扪及剑突下压痛或脐周痛觉过敏,并发穿孔可伴腹膜炎体征。
  3.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杆菌(Hp)检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饮食指导。
  2.药物治疗: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Hp治疗。
  3.合并出血根据出血量可补液或输血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K27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
  (2)肝肾功能、血型、输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3)Hp感染相关检测;
  (4)内窥镜或消化道钡餐造影。

  2. 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是发现消化道出血,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腹部B超、平片或CT等。
  (七)选择用药。
  1.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2.止血药。
  3.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硫糖铝等。
  4.抗Hp治疗:PPI加两种抗生素首选。
  (八)出院标准。
  1.无活动性出血,大便隐血阴性,血色素稳定。
  2.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溃疡大出血,合并出血性休克。
  2.需内镜下止血或外科干预。
  二、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ICD-10:K25-K27)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日  出院日期:       日  标准住院日:4­-7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

住院第 4-7 天

(出院日)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病情告知

□ 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 注意有无失血性休克及穿孔等表现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善检查

□ 注意有无失血性休克及穿孔等表现

□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 完成出院小结

□ 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

长期医嘱:

□ 护理常规

□ 饮食:活动性出血须禁食

□ 病重者予血压、心电监护

□ 抑酸治疗

□ 止血药(合并出血时)

□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型、输血常规检查

□ 申请胃镜或消化道钡餐造影

□ 必要时腹部平片、腹部B超、腹部CT等检查

□ Hp感染检测

□ 必要时补充血容量:补液或输血

□ 必要时外科会诊

长期医嘱:

□ 护理常规

□ 饮食调整(根据病情选择禁食、流质或半流饮食)

□ 病重者予血压、心电监护

□ 抑酸治疗

□ 止血药(合并出血时)

□ 胃肠粘膜保护剂                    

□ 如果Hp检测阳性,给予三联治疗

临时医嘱:

□ 必要时复查血常规、大便隐血、网织细胞

□ 根据失血程度补充液体或输血

□ 必要时外科会诊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护理评估

□ 入院宣教

□ 注意观察大便性状

□ 每日护理评估

□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 注意观察大便性状

□ 出院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