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川崎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
  1.至少持续发热5天。
  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
  (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
  (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
  (3)多形性皮疹。
  (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亚急性2-3周内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
  (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为单侧。
  3.排除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上述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发热大于等于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诊断为川崎病。若发热并有4项或4项以上主要临床指标,发病第4天即可诊断。
  4.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无菌性脓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
  治疗目标是减轻冠状动脉和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1.发病5-9天内给予大剂量IVIG(2g/kg),单次静滴(10-12小时),输注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可再次给予。
  2.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热退后48-72小时减量至单剂3-5 mg/kg/d,持续用至发病后6-8周,直至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为止。
  3.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仅限于应用2次或更多IVIG,仍持续发热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0.3川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三项、心脏超声检查、输血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外周血涂片、尿培养、胸片、B超、EB病毒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大剂量IVIG。
  2.阿司匹林。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三项、心脏超声。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
  2.血WBC计数及CRP基本正常。
  3.皮疹、球结膜充血等急性期症状基本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大剂量IVIG治疗重复使用后仍高热不退者。
  2.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瘤样扩张甚至血栓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对症处理,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川崎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日 出院日期:       日 标准住院日:10-14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4天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开化验单

□ 患者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 上级医师查房

□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当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

□ 初步确立诊断,予以相应治疗

□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

长期医嘱:

□ 心内科护理常规

□ 饮食

□ 阿司匹林30-50mg/(kg·d)

□ 二级护理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三项、心脏超声检查、输血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 胸片

□ 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高热时降温处理

长期医嘱:

□ 心内科护理常规

□ 饮食

□ 二级护理

□ 阿司匹林30-50mg/(kg·d)

□ 必要时营养心肌治疗(按需)

□ 肝功能异常者保肝治疗

临时医嘱:

□ 高热时降温处理

□ 随访血常规、CRP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护理评估

□ 入院宣教

□ 定时测量体温

□ 每日护理评估

□ 定时测量体温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5-9天

住院第10-14天

(出院日)

□ 上级医师查房

□ 体温正常且血常规,CRP基本正常后阿司匹林予以减量

□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 完成出院小结

□ 出院宣教

长期医嘱:

□ 心内科护理常规

□ 饮食

□ 二级护理

□ 阿司匹林3-5mg/(kg· d)

 (视病情)

□ 继续营养心肌治疗(按需)

□ 继续保肝治疗(按需)

临时医嘱:

□ 复查血常规、CRP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阿司匹林

□ 定期门诊随诊

□ 监测血常规、血沉,复查心脏超声

 

主要

护理

工作

□ 每日护理评估

□ 定时测量体温

□ 出院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CD-10:B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七版)、《 Krugman’s Infectious Disease of Children》(Anne A.Gershon,Peter J.Hotez,Samuel L.Katz 主编,Mosby出版,2004年,第11版)。
  1.临床症状,至少3项呈阳性。
  (1)发热。
  (2)咽炎、扁桃体炎。
  (3)颈部淋巴结肿大(1cm以上)。
  (4) 肝脏肿大(4岁以下:2cm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
  (5)脾脏肿大(可触及)。
  (6)皮疹。
  2.血象检查。
  (1)5岁以上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
  (2)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
  3.EB病毒抗体或EB病毒DNA检查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七版)、《 Krugman’s Infectious Disease of Children》(Anne A.Gershon,Peter J.Hotez,Samuel L.Katz 主编,Mosby出版,2004年,第11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2.抗病毒治疗:首选更昔洛韦5-10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天,或阿昔洛韦,剂量为5mg/Kg/次,静脉滴注,每日3次,疗程7-10天。
  3.对症治疗:退热止痛、止咳、保肝等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涂片、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EBV-IgM、EBV-IgG、EBV-DNA至少一项;
  (3)腹部B超(肝脾、肾、腹腔淋巴结)。
  2.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3.骨髓形态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持续2天以上,血常规异常淋巴细胞<10%,肝功能基本正常(肝酶低于正常值2倍)。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入院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包括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并发症、嗜血细胞增多综合征、肝衰竭等),则退出路径/转入其他相应疾病路径。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CD-10:B27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日 出院日期:      日 标准住院日:14 天内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开化验单

□ 上级医师查房,初步确定诊断

□ 对症支持治疗

□ 向患者家属告病重或病危通知,并签署病重或病危通知书(必要时)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入院检查

□ 继续对症支持治疗

□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其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 儿科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软食或普食

□ 视病情通知病重或病危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血常规、血涂片、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 肝肾功能、EBV-IgM、EBV-IgG、EBV-DNA

□ 腹部B超

□ 其他医嘱

   

长期医嘱:

□ 患儿既往基础用药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必要时)

□ 骨穿

□ 骨髓形态学

□ 其他医嘱

主要护理

工作

□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宣教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病情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13天

出院日

 

□ 上级医师查房

□ 复查血常规、血涂片

□ 复查肝功能(入院时肝功能异常者)

□ 根据症状、体检及实验室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和确定诊断

□ 根据其他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 开始治疗

□ 完成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评估,确定有无并发症情况,明确是否出院

□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

□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长期医嘱(视情况可第2天起开始治疗):

□ 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复查血常规、血涂片

□ 复查肝功能

□ 对症支持

□ 其他医嘱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定期门诊随访

□ 监测血常规、血涂片

□ 监测EBV-IgM、EBV-IgG、EBV-DNA

 

护理

工作

□ 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 指导患儿家长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癫痫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癫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临床至少发作1次以上。
  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等因素。
  3.伴随神经心理损害。
  4.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和(或)影像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