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
(2010年版征求意见稿)
一、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ICD-10:Q89.202)或鳃源性囊肿(ICD-10:Q18.0)。
用对象: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ICD-9-CM-3:06.7)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ICD-9-CM-3:29.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颈中线或侧部囊性肿块;如囊肿继发感染可自发破溃或被切开引流,可反复发作,形成瘘管。
2.体格检查:为圆形囊性肿块,边缘清楚,光滑,较固定,无压痛,可有大小变化;如形成瘘管则在颈中线或侧部见瘘管开口,时有分泌物或脓液溢出。
3.辅助检查:超声、CT(必要时),了解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4.当肿块不能与甲状腺特别是异位甲状腺鉴别时,应当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和T3、T4等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用对象: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ICD-9-CM-3:06.7)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ICD-9-CM-3:29.2)。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89.202甲状舌管囊肿疾病编码或ICD-10:Q18.0鳃源性囊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如囊肿或瘘存在明显感染,不进入路径,需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2-3个月后再行手术。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影像学检查:超声、胸片(正位)、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术前因感染已应用抗菌药物或术中发现有明显炎症者不在此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预防性抗菌药物素的给药方法:半合成青霉素、一代或二代头孢抗生素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给药,手术延长到3h以上时补充一个剂量。
3.手术方式: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
4.手术内置物:切口皮片引流(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根据当时病儿情况而定:血常规。
2.术后抗菌药物:用于术中发现局部有炎症者,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感染或瘘。
3.无其他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感染、瘘复发等并发症,进入其他路径。
二、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ICD-10:Q89.202)或鳃源性囊肿(ICD-10:Q18.0)
用对象: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ICD-9-CM-3:06.7)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ICD-9-CM-3:29.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出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标准住院日:5-7天
时间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2天
| 住院第3天
(手术日)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 确定诊断、术前准备和手术日期
□ 向患者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
| □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 评估检查结果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
□ 分析异常结果,处理后复查
□ 麻醉科医师探望患者并完
成麻醉前书面评估
□ 完成手术准备
| □ 手术
□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 完成术后医嘱和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
□ 向患者家属交待手术中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 确定有无手术和麻醉并发症
□ 麻醉科医师随访和书面评价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普食
临时医嘱:
□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
□ 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电解质、凝血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
□ 超声、心电图、胸片
□ CT、同位素(必要时)
| 长期医嘱:
□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普食
临时医嘱:
□ 明晨禁食
□ 拟明日全麻下行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
□ 麻醉前用药
| 长期医嘱:
□ 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一级护理
□ 心电监护
□ 禁食
□ 记24小时出入量
□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 切除组织送病理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入院宣教:介绍医护人员、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静脉取血(明晨取血)
□ 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完成辅助检查
| □ 颈部皮肤准备
□ 手术前物品准备
□ 手术前心理护理
□ 明晨禁食、水
| □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观察切口引流情况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时间
| 住院第4天
(术后第1天)
| 住院第5-6天
(术后第2-3天)
| 住院第7天
(出院日)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上级医师查房
□ 仔细观察患儿颈部切口情况
□ 对手术进行评估
| □ 上级医师查房
□ 仔细观察患儿颈部切口情况
□ 对手术进行评估
| □ 检查患儿的一般情况
□ 检查伤口换敷料
□ 完成出院小结
□ 交代家属注意事项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 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流质
□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血常规
□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
| 长期医嘱:
□ 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抗菌药物(术后第三天停)
临时医嘱:
□ 换敷料,拔除引流皮片
| 临时医嘱:
□ 今日出院
□ 带药(必要时)
□ 出院后门诊拆线(如出院日为术后第5天,可在医院拆线)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观察患儿情况
□ 手术后生活护理
□ 夜间巡视
□ 观察记录颈部切口情况
□ 疼痛护理指导
| □ 观察患儿情况
□ 手术后生活护理
□ 夜间巡视
□ 观察记录颈部切口情况
| □ 指导家长办理出院手续等事项
□ 出院宣教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征求意见稿)
一、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ICD-10:Q44.4/Q44.504)。
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ICD-9-CM-3:51.6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本病有三个主要临床特征,即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具体病例可仅有其中的一或两项。
2.影像学检查:超声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结石、肝实质损害、胆囊壁增厚、胰管扩张和胰腺水肿等情况,CT或MRI亦可用于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提示合并感染,血、尿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胆管合流伴发胰腺炎,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升高提示肝功能不良,胆红素检查呈梗阻性黄疸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ICD-9-CM-3:51.6301)。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4.4/Q44.504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疾病编码。
2.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耐受手术。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因本病发生胆管穿孔或严重感染等,已行胆管或胆囊外引流术者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
(2)胸片(正位)、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
(3)超声。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CT、MRCP或ERCP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术前因感染已应用抗生素或术中发现胆管或胰腺有炎症者不在此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预防性抗菌药物素的给药方法: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或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抗菌生素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 min开始给药,手术延长到3 h以上或大量失血时,补充一个剂量(用头孢曲松时无须追加剂量)。
3.手术方式:开放经腹或腹腔镜辅助下扩张胆总管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
4.输血:视术中和术后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淀粉酶。
2.术后抗菌药物: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及甲硝唑,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
3.出院前超声检查:吻合口情况,有无胰腺水肿,腹水等。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好,无发热,消化道功能恢复好。
2.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后愈合良好,无瘘形成。
3.无其他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术中须常规抽取胆囊或扩张胆管内胆汁,检测淀粉酶水平、细菌培养加药敏;可行术中胆管造影显示胰胆合流情况和肝内胆管畸形,以利手术具体方式和抗生素的选择。
3.有并发症(有严重肝功能损害及黄疸、胆管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管出血或恶变等)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则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ICD-10:Q44.4/Q44.504)
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ICD-9-CM-3:51.6301)
患者姓名:________ 性别:________ 年龄:______ 门诊号:_____ 住院号:________
住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出院日期:___ 年___月___日 标准住院日:10-12天
时间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2天
| 住院第3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 确定诊断和手术日期
□ 与患儿家属沟通病情并予以指导
| □ 确定所有检查结果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异常者分析处理后复查
□ 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 □ 向患者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 麻醉科医师探望患者并完成麻醉前书面评估
□ 完成手术准备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无渣低脂饮食
临时医嘱:
□ 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血型、粪常规
□ 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淀粉酶或尿淀粉酶
□ 心电图、胸片
□ 超声
□ MRCP(必要时)
□ 超声心动图(必要时)
□ ERCP(必要时)
|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无渣低脂半流质
□ 给予广谱抗菌药物生素(必要时)
□ 给予维生素K1(必要时)
| 临时医嘱:
□ 明晨禁食
□ 拟明日全麻下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
□ 开塞露或灌肠通便
□ 带预防性抗菌药物、胃管、导尿管各1根,集尿袋1只
□ 备血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入院宣教:介绍责任护士、床位医生、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动静脉取血(明晨取血)
□ 指导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
| □ 饮食护理
□ 观察有无发热、腹痛、黄疸
□ 观察腹部体征
| □ 手术前皮肤准备
□ 手术前物品准备
□ 手术前心理护理
□ 明晨禁食、水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