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标准化基础研究
加强海洋标准化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海洋标准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研究、标准科学性与协调性研究、海洋产品标准与知识产权、海洋标准与WTO技术规则协调一致研究等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
4.加大标准的宣贯实施力度
(1)加强对发布标准的宣传
结合海域管理、海洋环保、执法监察、调查监测、预报警报等海洋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工作重点,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海洋工作者贯彻执行标准的意识和自觉性,扩大标准的影响。
(2)强化标准的实施
标准制定完成后,及时组织编写宣贯教材,拟定培训方案,精心组织,确保标准的规定得到准确理解和掌握。
标准发布后,积极研究实施标准所需的物质、技术条件,组织建立配套措施,开展技术改造,通过实施标准提高海洋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
5.加强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1)加强监督检查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海洋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确定监督检查范围、重点,研究制定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组织机构建设,强化培训,提高监督检查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2)强化监督检查过程管理和结果应用
对海洋调查、监测、预报等业务化运行及重大海洋专项活动的全过程,开展标准化监督检查,强化管理。根据监督检查结果,编制报告,发布通报,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行为和产品,及时予以纠正和整改。
6.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海洋领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建立有效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制定海洋国际标准化战略,将我国具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海洋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国际海洋标准化工作的研究
加强对发达国家海洋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程序和步骤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标准化理论和发展趋势,建立国际海洋标准化信息收集渠道,结合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具体情况,制定海洋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
(2)加大采标工作力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海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加快海洋领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尽量采用和转化,对采用海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优先立项。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积极参加海洋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研讨活动,为我国海洋领域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信息和参考,争取在海洋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我国的利益。
(4)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双边合作,积极开展国家间和区域海洋标准化合作,将我国海洋经济统计、海洋药物研制、大洋资源勘探等领域的特色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力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里成立海洋标准化工作组,逐步由我国主导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
7.构建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
(1)建立国内外海洋标准档案数据库
收集国内外海洋标准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归档,建立和管理国内外海洋标准档案数据库,制作标准化信息服务产品,实现对国内外海洋标准资料的检索、分类、共享。
(2)建立全国海洋标准制修订信息系统
建立全国海洋标准制修订信息系统, 实现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申报、制修订阶段管理、报批、复审等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提供海洋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在线管理,实现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加强对标准制修订过程的控制,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时间,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保证社会公众参与、及时获得信息。
(3)建立全国海洋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
建立全国海洋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在线发布海洋标准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提供标准化知识、法律法规、标准编制程序和技术等内容,实现与国家和相关部门标准化机构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为全国海洋标准化人员提供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
(4)建立全国海洋标准化人才数据库
建立全国海洋标准化人才数据库,包括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审查专家、标准化专业人员、标准制修订人员等多个类别的人才库,分成海洋环境保护、海域管理、海洋灾害与环境预报、海洋观测与监测技术、海洋执法监察、海洋权益维护等20多个领域,实现人才的动态管理。
五、保障措施
1.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
(1)完善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
在标准立项阶段,建立“标准立项分析论证机制”,组成专家组通过会议评审形式分析论证一项标准是否应予立项。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贯彻、实施《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构建标准制修订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保障标准经过用户、科研、生产、教育和管理部门协商一致,提高标准编制质量。
(2)建立健全海洋标准化规章制度
“十一五”期间,组织制定以下管理规章制度:
(1)制定《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2007年完成);
(2)制定《海洋标准化审查管理规定》(2008年启动);
(3)制定《海洋标准档案管理规定》(2008年启动);
(4)制定《海洋标准制修订经费管理办法》(2009年启动)。
2.充分发挥海洋标委会及相关单位的作用
《规划》的落实是一项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海洋标委会委员和技术专家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商一致,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加强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
通过组织海洋知识、标准化知识、法律法规培训,开展标准化专题研讨会、全国海洋标准化工作调研活动,提升海洋标准化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保障全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加强海洋标准制修订人员培训工作,制定《海洋标准制修订人员资格认可管理办法》,强化培训、考核、发证等环节管理,建立“海洋标准制修订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海洋标准制修订人员的编制能力和水平。
4.积极开展国内外标准化交流与合作
(1)与国内其它标准化机构和组织加强交流与合作
海洋标准化技术机构要加强与各种海洋组织、机构联系和合作,并积极与其它行业的标准化机构联系和沟通,交流经验,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
(2)与国外海洋标准化机构和组织加强交流与合作
积极支持海洋专家参加国外政府和国际机构举办的标准化活动;加快海洋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对承担或参与制定海洋国际标准的单位或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奖励。
5.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和宣传力度
(1)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机构和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调动企业及社会其他组织参与海洋标准制定的积极性。
加大海洋标准制修订经费投入,争取国家财政、科研项目和企业逐年加大投入,保证标准的技术内容得到实验验证。加大行业标准出版经费投入,保证海洋行业标准及时出版。
(2)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
加大海洋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借助各种平台介绍和传播标准化知识和原理、标准制定技术方法和程序,使标准化真正成为海洋科研、生产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工作;举办标准化培训班、座谈会和标准化论坛,使海洋行业各部门、单位和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逐步树立“标准化就是质量和效益”的理念,提高海洋工作者标准化意识和水平。
附表:
“十一五”期间重点制修订海洋标准项目
序号
| 标 准 名 称
| 领域
| 制定(修订)
| 级别
| 状态
|
1
| 海洋学综合术语
| 基础标准
| 修订
| 国标
|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
2
| 海洋学术语 物理海洋学
| 修订
| 国标
|
3
| 海洋学术语 海洋化学
| 修订
| 国标
|
4
| 海洋学术语 海洋生物学
| 修订
| 国标
|
5
| 海洋档案分类法
| 制定
| 国标
| 新增加,拟研究制定
|
6
| 海洋管理机关档案业务规范
| 修订
| 行标
| 拟修订
|
7
| 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业务规范
| 修订
| 行标
|
8
| 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 修订
| 行标
|
9
|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规范
| 海洋经济管理
| 制定
| 行标
|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
10
|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
| 制定
| 行标
|
11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12
| 海洋经济统计术语
| 制定
| 国标
| 新增加,拟研究制定
|
13
| 海洋经济统计业务化管理规程
| 制定
| 行标
|
14
| 海水利用术语 第1部分:海水冷却技术术语
| 海水资源利用 海水资源利用
| 制定
| 行标
|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
15
| 海水利用术语 第2部分:海水淡化技术术语
| 制定
| 行标
|
16
| 海水利用术语 第3部分:大生活用海水技术术语
| 制定
| 行标
|
17
| 海水利用术语 第4部分: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利用技术术语
| 制定
| 行标
|
18
| 气态膜法海水提溴工程设计规范
| 制定
| 行标
|
19
| 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 制定
| 国标
|
20
| 海水循环冷却系统设计规范 第1部分:取水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21
| 海水循环冷却系统设计规范 第2部分:排水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22
| 海水杀生剂技术要求 杂环类菌藻抑制剂
| 制定
| 行标
|
23
| 海水冷却水处理碳钢缓蚀阻垢剂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24
| 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设计规范
| 制定
| 行标
|
25
| 海水和卤水中溴离子的测定方法
| 制定
| 行标
|
26
| 海水化学资源提取用膜接触器性能评价与测试方法
| 制定
| 行标
|
27
| 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絮凝剂絮凝效果评价
| 制定
| 行标
|
28
| 污海水处理设计规范 第1部分:活性污泥法
| 制定
| 行标
|
29
| 污海水处理设计规范 第2部分:接触氧化法
| 制定
| 行标
|
30
| 污海水处理设计规范 第3部分:膜生物反应器法
| 制定
| 行标
|
31
| 污海水处理设计规范 第4部分:生态塘法
| 制定
| 行标
|
32
| 海水絮凝剂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33
| 海水综合利用设备、材料耐海水性能测定
| 制定
| 行标
|
34
| 反渗透用高压泵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35
| 反渗透用能量回收装置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36
| 动电位极化电阻测量方法
| 制定
| 行标
|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
37
|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布液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38
|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39
| 蒸馏法海水淡化蒸汽喷射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40
| 海水淡化膜用阻垢剂性能的测定--钙容忍度法
| 制定
| 行标
|
41
| 海水淡化膜用阻垢剂阻垢性能的测定
| 制定
| 行标
|
42
| 海水环境中金属材料电偶腐蚀测试方法
| 制定
| 行标
|
43
| 海水碱度的测定
| 制定
| 行标
|
44
| 海水冷却塔测试规程
| 制定
| 行标
|
45
| 海水冷却塔塔芯构件性能试验方法
| 制定
| 行标
|
46
| 海水水处理剂分散性能的测定--分散氧化铁法
| 制定
| 行标
|
47
| 海水水处理药剂阻垢性能的测定--极限碳酸盐法
| 制定
| 行标
|
48
| 海水循环冷却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MPN法
| 制定
| 行标
|
49
| 海水循环冷却水中铁细菌的测定-MPN法
| 制定
| 行标
|
50
| 海水中铁的测定
| 制定
| 行标
|
51
| 冷却塔等速飘滴测试方法
| 制定
| 行标
|
52
| 铜及铜合金海水缓蚀剂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53
| 高纯镁砂
| 制定
| 行标
|
54
| 大生活用海水应用系统设计规范
| 制定
| 行标
|
55
| 固体海水
| 制定
| 行标
|
56
| 环保级氢氧化镁
| 制定
| 行标
|
57
| 硼酸镁晶须
| 制定
| 行标
|
58
| 树枝盐
| 制定
| 行标
|
59
| 海水消毒剂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60
| 大生活用海水水质
| 制定
| 国标
|
61
| 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氯化钠脱除率和产水量的测试方法
| 制定
| 行标
|
62
| 海水冷却塔技术要求
| 制定
| 行标
| 拟列入《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
63
| 海水冷却系统运行管理规范
| 制定
| 行标
|
64
| 海水冷却技术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 制定
| 行标
|
65
| 大生活用海水系统运行管理规范
| 制定
| 行标
|
66
| 大生活海水工程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行标
|
67
| 污海水人工湿地处理设计规范
| 制定
| 行标
|
68
| 海洋能源术语 电站常用术语
| 海洋能开发利用 海洋能开发利用
| 制定
| 国标
|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
69
| 海洋能源术语 调查和评价术语
| 制定
| 国标
|
70
| 海洋能源术语 常用术语
| 制定
| 国标
|
71
| 海洋能源调查规范
| 制定
| 国标
|
72
| 海洋能源调查仪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 制定
| 国标
|
73
|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综合评价规程
| 制定
| 国标
|
74
| 海洋能电站技术经济评价导则
| 制定
| 行标
|
75
| 海洋能源能量测算数据处理和统计编报方法
| 制定
| 行标
|
76
| 海浪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
| 制定
| 行标
|
77
| 海流和潮流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
| 制定
| 行标
|
78
| 海洋温差能调查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79
| 海洋温差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
| 制定
| 行标
|
80
| 海洋盐差能调查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81
| 海洋盐差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
| 制定
| 行标
|
82
| 海洋能独立电站技术要求
| 制定
| 国标
| 拟列入《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
83
| 海洋能调查质量控制要求
| 制定
| 国标
|
84
| 海洋波浪能电站环境条件要求
| 制定
| 国标
|
85
| 海洋能电站设备防腐要求
| 制定
| 国标
|
86
| 海洋能电站环境影响要求
| 制定
| 国标
|
87
|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分析方法
| 海洋环境保护
| 修订
| 国标
| 已立项,处于起草阶段
|
88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 生物毒性分级
| 修订
| 国标
|
89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 生物毒性检验方法
| 修订
| 国标
|
90
| 疏浚物海洋倾倒分类及评价程序
| 制定
| 国标
|
91
| 惰性无机地质材料海洋倾倒评价程序
| 制定
| 国标
|
92
|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排放海区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制定
| 行标
|
93
| 海水中微量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色谱-质谱联用法
| 制定
| 行标
|
94
|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95
| 海洋生态资产评估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96
| 海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质联用法
| 制定
| 国标
|
97
| 海湾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98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原油样品采集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99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原油指纹库建设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100
| 海洋特别保护区分类分级
| 制定
| 行标
|
101
| 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 制定
| 行标
|
102
| 滨海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评价指南
| 制定
| 行标
|
103
| 养殖生物质量安全性评价方法
| 制定
| 行标
|
104
| 近岸沉积物质量现状与趋势评价方法
| 制定
| 行标
|
105
| 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
| 修订
| 国标
|
106
| 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修订
| 国标
|
107
| 围填海工程填充物质成分限值
| 制定
| 国标
|
108
| 海洋石油平台弃置评价程序
| 制定
| 国标
|
109
| 海洋工程施工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 制定
| 国标
| 拟列入《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
110
|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范
| 制定
| 国标
|
111
| 海洋生物质量
| 拟修订
| 国标
| 拟修订
|
112
| 海洋沉积物质量
| 拟修订
| 国标
|
113
|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 拟修订
| 国标
|
114
| 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 拟修订
| 国标
|
115
|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在修订
| 国标
| 在修订
|
116
| 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常用术语
| 制定
| 国标
| 新增加,拟研究制定 新增加,拟研究制定
|
117
| 大气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技术规程
| 制定
| 国标
|
118
| 污染物直接排海量监测技术规程
| 制定
| 国标
|
119
| 重点污染监控区监测规程
| 制定
| 国标
|
120
| 平直海岸海域海水交换能力评价方法
| 制定
| 国标
|
121
| 半封闭海湾海水交换能力评价方法
| 制定
| 国标
|
122
| 河口浅滩海域海水交换能力评价方法
| 制定
| 国标
|
123
| 开阔海域海水自净能力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124
| 半封闭海湾海水自净能力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125
| 河口浅滩海域海水自净能力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126
| 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评价技术导则
| 制定
| 国标
|
127
| 海洋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法
| 制定
| 国标
|
128
| 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129
| 重点污染监控区监测数据处理和统计编报方法
| 制定
| 行标
|
130
| 污染物入海强度分布图绘制方法
| 制定
| 行标
|
131
| 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目标制定规程
| 制定
| 行标
|
132
| 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方案编制技术规程
| 制定
| 行标
|
133
| 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审核指南
| 制定
| 行标
|
134
| 港湾入海污染物估算技术导则
| 制定
| 行标
|
135
| 陆源排污口污染监测规范
| 海洋环境保护制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