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11月13日)
目录
前言
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三)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
(四)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
(二)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三)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四)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五)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六)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利用非粮食物资源
(三)加强粮油国际合作
(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
(五)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六)完善粮食加工体系
五、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强化粮食安全责任
(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
(三)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四)加大支持投入力度
(五)健全粮食宏观调控
(六)引导科学节约用粮
(七)推进粮食法制建设
(八)制定落实专项规划
专栏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指标
专栏二: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专栏三:非粮食物发展重点工程
专栏四:粮食流通、加工领域重点工程
专栏五:拟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
前言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切实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纲要。纲要在总结近10年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分析今后一个时期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2008年至202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及相应政策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纲要中的粮食,主要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豆类和薯类;食物,指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及水产品。规划期为2008-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