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累积评估的适当性
初步证据显示,原产于韩国和泰国的被调查产品倾销幅度均不小于2%,进口量均超过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总进口量的3%,不属于可忽略不计的范围,且被调查产品之间及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之间在物理和化学特性、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用途、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产品可替代性、消费者和生产者评价等方面基本相同,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而且竞争条件基本相同。
根据《
反倾销条例》第
九条和《
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十五条、第
十六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初步认定,对原产于韩国和泰国的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二)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及所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
1.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分别为28706吨、48302吨、61127吨,2006年比2005年增长68.26%,2007年比2006年增长26.55%
2.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所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2.11%、17.56%、18.52%,2006年比2005年增长5.45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增长0.96个百分点。
(三)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及其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1.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分别为26923.08元/吨、24294.87元/吨和21645.3元/吨,2006年比2005年下降9.76%、2007年比2006年下降10.91%。
2.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比2005年下降9.04%,2007年比2006年下降12.08%。
上述初步证据表明,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进口价格持续下降,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产生了明显的压低作用,导致中国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逐年下降。
(四)产业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评估
根据《
反倾销条例》第
七、
八条及《
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四、
五、
六、
七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对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进行了初步调查,证据显示:
1.表观消费量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的表观消费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的表观消费量分别为237000吨、275000吨和330000吨。2006年比2005年增长16.03%,2007年比2006年增长20%。
2.产能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的生产能力逐年增长。2006年比2005年增长46.34%,2007年比2006年增长42.22%。
3.产量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2006年比2005年增长12.47%,2007年比2006年增长28.68%。
4.开工率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开工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比2005年下降22.55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下降7.13个百分点。
5、销售量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同类产品销售量呈先降后升趋势。2006年比2005年下降1.66%,2007年比2006年增长26.21%。
6、市场份额
调查期内,中国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呈先降后升趋势。2006年比2005年下降1.12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增长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