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

  1.2.4 粪污处理、病畜隔离区 主要包括隔离牛舍、病死牛处理及粪污储存与处理设施。应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100米以上的间距。粪尿污水处理、病牛隔离区应有单独通道,便于病牛隔离、消毒和污物处理。
  1.3 奶牛场内环境
  1.3.1 道路 场区内净道和污道要严格分开,避免交叉。净道主要用于牛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和运料等。污道主要用于粪污、废弃疫苗药物和病死牛等废弃物出场。
  1.3.2 牛舍 牛舍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风速)应满足奶牛不同生长和生理阶段的要求;保证牛舍的自然采光,夏季应避免直射光,冬季应增加直射光;控制灰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
  1.3.3 牛床 牛床应有一定厚度的垫料,坡度达到1°-1.5°。
  1.3.4 水质 牛场用水水质要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1.3.5 运动场 地面平坦,中央高,向四周方向有一定的缓坡或从靠近牛舍的一侧向外侧有一定的缓坡,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和弹性,易于保持干燥。可采用三合土、立砖或沙土铺面。应经常清理运动场的粪便,防止饮水槽跑、冒、滴、漏造成饮水区的泥泞,保证奶牛体表的清洁。四周应建有排水沟。
  1.3.6 牛场排水 场内雨水可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三级沉淀系统处理。
  1.3.7 粪污堆放和处理 粪污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安排专门场地,采用粪尿分离方式处理。粪呈固态贮放,最好采用硬化地面。固态粪便以高温堆肥发酵处理为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距离不得小于400米),并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及生活管理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最好在农田附近。

2 选育与繁殖

  2.1 母牛选留要求
  2.1.1 母犊牛 初生重应达到品种标准要求,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无任何生理缺陷,三代系谱清楚且无明显缺陷。
  2.1.2 后备牛 根据母牛的体尺、体重、生长发育和系谱资料进行选留和淘汰。主要指标包括6月龄、第一次配种(15-18月龄)的体尺、体重。各项指标须达到品种标准。
  2.2 冻精选择
  2.2.1 种公牛 提倡选用优秀种公牛,最好选择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公牛。
  2.2.2 细管冻精 细管冷冻精液应符合《牛冷冻精液》标准(GB 4143-2008),标注生产种公牛站名称或代码、种公牛号和生产日期等内容。
  2.3 繁殖
  2.3.1 发情配种 配种员要定时观察母牛发情情况,并及时进行配种。
  2.3.2 繁殖障碍防治 对发情异常与久配不孕的母牛进行直肠检查,及时对症治疗。
  2.3.3 产后监护 包括产道损伤、胎衣排出、产后瘫痪、恶露排出和炎症检查等。

3 饲料与日粮配制


  饲料与日粮是奶牛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生鲜牛乳的质量。饲料配制必须以满足奶牛健康为前提,根据奶牛生产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加以调整。
  3.1 饲料类型在生产上常用饲料一般分为粗饲料(包括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和秸秆等)和精饲料(指玉米等能量饲料、豆粕等蛋白类饲料以及矿物质饲料和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等。
  3.2 全年的饲料需要量为确保奶牛饲料常年均衡供应,尽可能采用适合本地区的经济、高效的平衡日粮。根据各阶段牛的饲料需要量,制定全年饲料生产、储备和供应计划。各阶段奶牛年头均主要饲料需要量见下表。
  各阶段奶牛年头均主要饲料需要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