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财政部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着力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的长效机制,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审计情况表明,2007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也取得新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还不够细化;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一些行政许可收费项目清理取消不够及时;税收优惠政策还不够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还不完善,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县级财政保障水平偏低等。对此,国务院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切实按照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决议要求和审计意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依法追究责任。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整改审计问题。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并加强管理,逐步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等。
下面,我简要报告一下2008年1— 7月财政运行的主要情况。
(一)财政收支形势总体较好。全国财政收入40881.71亿元,比2007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增加9551.55亿元,增长30.5%(其中7月份同比仅增长16.5%,1— 7月收入增幅比上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完成预算的69.9%。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2890.6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7月份同比仅增长12.4%),完成预算的72.4%;地方本级收入17991.09亿元,同比增长29.9%,完成预算的67%。主体税种增长情况是:国内流转税同比增长22.5%;所得税同比增长30.1%;进口环节税收同比增长37.1%;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7%,其中7月份同比负增长71.8%。此外,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2.6%。全国财政支出27443.46亿元,同比增加6286.91亿元,增长29.7%,完成预算的45.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833.22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预算的44.2%;地方本级支出21610.24亿元,同比增长34.1%,完成预算的45.4%。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7.8%;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6.5%,其中,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支出同比增长9.9倍;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4.7%;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43.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92%,主要是污染防治支出增加较多。
(二)抗灾救灾保障有力。2008年初,努力保障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切实保障抗震救灾资金需要。截至8月25日,通过动支中央预备费和调整现有支出科目,中央财政统筹安排抗震救灾资金274.92亿元,主要用于对受灾地区抗震救灾综合财力补助、转移群众生活救济、基础设施紧急抢修等方面,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防止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在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充分发挥地方和群众积极性的同时,及时研究提出中央财政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建议,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代拟稿),从建立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等九个方面,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通过调整当年中央预算,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700亿元。严格加强对抗震救灾款物的监督管理,建立制度,组织人员加强检查、督促贯彻落实。同时,积极支持各地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