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认为按以下方式考虑问题是妥当的:社会资源是既定的,相对于人的欲望总是稀缺的,因此需要对该社会资源有效的分配,对自己的需求权衡取舍,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这些需求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当下需求、未来需求等。第一次社会资源分配是在当下需求和长远需求之间展开。社会资源的目的是满足人们需求,可是如果全部用于满足现在的需求,则长远需求持续得到满足,因此,需要一部分资源用来投资发展经济,以确保人们需求的持续满足。在此次分配中,分配准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福利。
在用于满足当下需求的资源中,有一部分作为满足安全的需求而投入惩罚和预防犯罪。该部分司法资源是既定的,相比较人的司法愿望,即惩罚和预防所有的犯罪,司法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我们需要讨论如何有效的利用稀缺的司法资源惩罚和预防犯罪。第一,由于司法资源有限、且司法资源在任何犯罪上的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边际效用递减,因此,我们不能无节制的将司法资源用于某一类犯罪,而且要综合考虑各种犯罪。第二,犯罪原因与犯罪预防紧密相关,惩罚不是犯罪预防的唯一方式,如果过高的犯罪率来自极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在既定的条件下,将一部分司法资源拿出用于投资教育、投资公共设施建设来降低贫富分化差距,亦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预防犯罪的目的。第三,在具体犯罪的侦查中,也要考虑在既定资源下,如何有效的安排制度,以实现惩罚和预防福利的最大化。
经济学的原理之一为人们会对激励(incentive)做出反应。所谓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比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16]因此,要针对不同的犯罪原因,确定不同的激励:或者惩罚为主、或者教育为主、或者惩罚与教育并行,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些措施正是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结果。因此,在此意义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符合经济理论。
在既定的司法资源下,如何考虑有效的发挥制度的作用,以最大程度实现惩罚最大化,也是经济理论要考虑的问题。比如通过设定坦白从宽的原则,鼓励犯罪嫌疑人坦白,亦能在现有的司法资源条件下提高惩罚率。而坦白从宽的政策正是坚持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结果。该制度的设置主要理论基础是博弈论,通过设置不同的制度来设置不同的博弈,从而实现最高效率的实现预期目标。
四、宽严相济经济学视角的实践之一
——非合作博弈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的形式之一。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仅仅一次或是进行多次地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博弈包含四个基本内容:博弈参与者、博弈目的、博弈策略、和博弈者掌握的信息。
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者的区别在于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非合作博弈又可以分为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
(一)囚徒困境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1950年,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提出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