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变迁与比较:宪法文本描绘的人

  

  不过,中国宪法在清朝末年宪法及民国时期宪法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谱系,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主持制定的宪法


  

  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北京,中国共产党主持制定了8个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规定的人,既不同于西方宪法,也不同于民国宪法。事实上,这些宪法几乎是在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中塑造了人的形象,这个新的话语体系的核心就是“区分敌我”,人的形象也就是以“敌我”为主轴而展开的。具体地说,按照井冈山时代的宪法规定,“敌”是剥削者与反革命分子,“我”是劳苦民众;按照延安抗战时期宪法的规定,“敌”是日本侵略者,“我”是抗日人民;按照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敌”是反动分子,“我”是强大而有力的人民;按照1954年《宪法》的规定,“敌”是反动分子,“我”是人民;按照1975年《宪法》的规定,“敌”是各种坏分子,“我”是由工农兵组成的无产阶级;按照1978年《宪法》的规定,“敌”是资产阶级与坏分子,“我”是无产阶级。由此可见,这些宪法尽管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塑造了两种相互对抗、善恶分明的敌我形象。


  

  这样的敌我形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作为革命党的性质所决定的。革命是什么?按照现代经典的说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3]这样的“革命”观念决定了革命党的角色和职责:强调暴力革命,强调革命阶级对于各式各样的反命阶级的斗争。在这种革命逻辑的支配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就是革命政权;由革命政权制定的宪法,就是革命宪法。在一部接一部的革命宪法中,描绘出一个革命的“我们”形象以及另一个反革命或不革命的“敌人”形象,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也有例外。在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剑拔弩张的敌我对抗图景消失了。剩下的形象只有“人民”,而且是需要帮助的“人民”。此前宪法中常见的“敌人”形象不复存在。如果要问,这部宪法规定的人的形象为什么如此新颖,以至于超越了一以贯之的革命逻辑?根本的原因也许是,颁布该宪法的1946年4月,内战尚未全面爆发,“敌我关系”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状态:在两个多月之前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刚刚通过了五项议案,其中包括有关政府组织的协定、和平建国的纲领以及关于国民大会、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的协议。按照这些协定,由国共双方及其他党派共同参与的“联合政府”有望建立,议会政治、党军分立也有望变成现实。在这样的形势下,1946年春天的陕甘宁边区就存在着一个“和平建国”的可能前景因此,至少在这个春天,就没有必要在宪法文件中刻意张扬或继续渲染敌我对抗的形象了。当然,这个短暂和平的春天,到1946年6月就结束了。三年解放战争由此展开。


  

  如果说,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在一个相当特殊的背景下暂时超越了敌我对抗的形象,那么,1982年《宪法》也许是永久性地超越了敌我对抗的形象。1982年《宪法》主要描绘了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形象、作为个体的公民形象。这部宪法之所以特别突出这两种形象,原因既在于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转变: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也根源于政权性质的转变:从革命政权到建设政权、发展政权。在执政、建设、发展的理念下,中国共产党需要尽可能增进团结、消除矛盾,需要尽可能扩大统一战线,为此,宪法刻画了一个指涉宽泛的“人民”形象。至于“公民”,更是一种超阶级的形象,而且这种形象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民内部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强化不同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这种形象既是社会团结的文化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前提。至于沿袭已久的“敌人”形象,虽然在序言中隐隐约约地“露”过一次面,但已经虚化,有点像韩愈在《初春小雨》一诗中所写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作者简介】
喻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参见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参见朱晓喆:《社会法中的人》,《法学》2002年第8期;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载《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8页。
星野英一:《私法上的人》,王闯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50页,第18页。
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参见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7页。
《梁启超法学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7页。
按照1787年《美国宪法》第1条第2款的规定,在计算选举的人口基数时,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不计算在内。这就意味着美国宪法中的“选举人”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纳税人。
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02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页,第17页。
参见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