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节水型社会制度构建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大踏步飞跃前进,GDP每年稳步增长,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环境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而这其中水资源的短缺也将是抑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人认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可以等到人均8000—10000美元的时候再回头来治理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如果中国人均要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不仅我们国家的资源将被迅速耗尽,就是全世界的资源也都难以支撑这样超强度的发展。所以,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这其中当然包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三、节水型社会制度构建
  
  (一)政治性节水型社会发展目标——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1.建立以水权、水价、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水交易市场,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明晰初始水权,通过对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分配和有偿转让,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实行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水务局就是这种体制的创新,这种管理体制的责任是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可持续发展。
  
  3、建设公众参与的社会节水运行机制。通过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民主参与决策,充分表达意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组织。参与水权、水量分配和水价制定,用水者组织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群众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用水户协会等形式, 实现群众用水的自我管理, 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 建设公众参与的社会节水运行机制。
  
  (二)经济性节水型社会发展目标——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 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必须量水而行,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以水定发展, 制定与当地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