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水资源短缺的加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最近的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高级圆桌会议上表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等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近年来,我国的水环境状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发与并发趋势。在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按目前的正常需要,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加大的时期,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由于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20多年来在我国集中出现,从而使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基于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实,缓解水资源压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人类文明的脚步,我们就必须大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近年来,环境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居高不下,比例越来越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但同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恶化,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切身权益。“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发展之本”,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可以这样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体现就是人与水资源的关系,只有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将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多地归还大自然,保证大自然的生态需水,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紧张,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紧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