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源使用中的节能减排——高效能技术
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问题逐渐引起来人们的关注,在节能减排的巨大工程中,必须克服这一问题。由于社会长期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企业决策往往没有将环境外部性纳入决策中,传统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将为环保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目前用能企业所采用的设备大都没有采用任何清洁设计,高耗能,高污染。如果在能源利用过程中,采用高效能技术设计的工艺和设备,必将节省大量的能源,并减少温室气体等污染物的排放。
能源使用过程中清洁技术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首先,环境影响评价[10]往往注重末端治理,忽视能源使用中的节能减排设计,并且存在落实难的问题。高效能清洁技术直接针对能源使用过程,设计在新的节能减排设备、工艺和产品中,具有超前性,消减了能源使用末端的排放,并且防止了能源浪费。其次,在能源使用中切入高效能清洁技术,符合了“三同时制度”[11]的要求。在新设备以及传统设备改良,以及汽车等用能产品设计中,采用高效能清洁技术可以提高设备的能效,改良汽车等耗能产品的用能方式和能效。目前,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始着手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于政府、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清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德国的化工厂BSAF通过利用清洁技术提高其一个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每年节省5亿元的成本,美国陶氏(DOW)工厂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排二氧化碳32%,节约了40亿美元。[12]可见,在能源使用阶段,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减排。
(一)存在的问题
1.高排放技术企业的政府投资
政府对高排放和高耗能技术的投资,使得高耗能经济持续增长。许多不良政策将能源使用阶段的清洁技术置于不利地位,有时是通过支持清洁技术的竞争技术的发展,如投资于排污技术的更新,有时是通过支持现有技术的绑定。从2001年到2006年,国内重工业历年增长率达16%。2007年上半年,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9.5%,钢铁、有色、电力等高耗能工业同比增长18.5%。[13]
2.新技术投资效益的不可预见性
行为的选择限定在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上,决策者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比较采用清洁技术与保持原有设计方案的所产生的预期效用水平。只有清洁技术投资方案的预期效用相对有优势时,才会纳入决策中。企业在决定投资于节能减排的清洁技术时,要考虑清洁技术和其使用的清洁技术、清洁技术的效益回收期、交易成本等因素。高速公路、建筑设施、能源设备和传输线等基础设施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从而会绑定了其使用的能源和技术。使用清洁技术对生产、设备和能源重新设计,需要进行颠覆性的改革。相对高昂的清洁能源技术,同时伴有较长的效益回收期,从而具有很大的风险。
3.清洁技术法律规制的不确定性
清洁技术的法律规制和税收待遇的不可预见性,使得清洁技术投资的前景不明确。从经济学原理看,在一个没有规则秩序的社会中,人们无法有效的合作生产,也很难长期有效的合作。确定的规制具有周知性,其信号指引功能十分显著,隐含了企业采用清洁技术的法律认可度,以及违反规制时的惩戒程度。没有明确的法律信号的指引,如此高风险、高成本的投资,使得许多企业持“坐观其变”的态度,仍然投资于低风险的传统设备,延缓了清洁技术的投资,使得企业能源使用阶段的节能减排被搁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