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民实质自由与农村环境保护

  
  (二)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农民的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有关数据表明: 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的收入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在1990—2003年这13年期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上升6倍以上。中国当代农民中的大多数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农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收集到的2002年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在全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中,93%是城镇居民,7%是农村居民;而在收入最低的10%人群中,城镇居民只占1.3 %,农村居民占98.7%。
  
  与城乡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相似,城乡居民之间的财产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的状况。2002年全国人均财产总额为25897元,而同年农村人均财产为12938元,几乎只有全国人均财产总额的一半。如果再考虑到农村内部在财产分布和收入上同样存在的巨大分配差距,我们可以保守地估计:90%左右的农村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三)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农民的社会机会
  
  就业机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机会。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测算出我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为1.96亿人。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从事农业生产,我国的种植业只需4000万至5000万人。[10]即使按1.96亿人来计算,我国农村隐性失业农民的比例也达到了78%左右。由此可见,长期被禁锢于农村土地上的农民大量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就业机会极度匮乏。
  
  随着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增长,数亿农民获得了进城务工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首先,农民进城务工遭遇到各地“职业保留”立法的严格限制。其次,农民进城务工遭受着严重的工资歧视。有报道指出,一些企业里相同工种、相同工时、相同工作量的工作,农民工的报酬只是市民工的1/2,1/3甚至更少,[11]而且,经常被拖欠或克扣。
  
  城乡教育在资金投入、师资水平与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这种现状,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需求方面的原因,主要指农民较为窘困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无法承担更多和更高的教育投资,这反映出农民经济贫困与知识、能力贫困之间可能存在的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的来看,政府教育投入中的“重城轻乡”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城乡在社会保障、健康和公共医疗条件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距。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长期而独特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实质自由严重匮缺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三、农民实质自由匮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障碍
  
  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显然与我国“城市中心主义”环境法制存在因果联系,但是,农民实质自由严重匮缺是更深层次原因,本文以下将从农民实质自由匮缺与各类农村环境问题以及农村人口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来分析农民自由实质与农村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