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这么乱呢?怎么会这么乱呢?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带着这些使命感和责任感,必定有人会对这种现状进行抵制,甚至是清理;这种努力,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一种对法学研究的研究。换句话来说,就是属于前面所说的在一个没有时间来得及反思或者没有能力反思的情况下,并在“试错”不断失败的时候或者说取得的成功不敌活像弱于所造成的失误的情况下,一旦有时间,必然会反思,以让中国法学能够依据“需要”——即依据理性自觉——发展。苏力有三本书是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之研究的著作,在《批评与自恋》与《波斯纳及其他》两书中,主要是对具体著作的一种梳理,同时也包括了对自己的法学研究情况的一种总结(也是一种梳理)或者说更多地是其自己在法学研究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与反思;但是,这种表达是零碎的,具体的,非系统的。而苏力的由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以下简称《也》)一书所针对的对象是整个中国法学界,而且对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现状予以系统的论证,而且还闪烁着理论的光辉,在我看来,至少是一本经典著作。
为什么说,《也》是一本经典的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研究之著作呢?这是本文的一个努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其是最好的,或者说,其理论和论证无懈可击。不是,笔者在也会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的论证。因此,在本文中:第一,为了评价苏力在《也》中的论点,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足的,都需要一个判准,即对法学研究的研究究竟为我们在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提供了些什么贡献,使得我们必须去关注它;第二,在这种判准的指引下,我们去分析,苏力在《也》中说了些什么,然后做出一定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可能仍然只是一种逻辑的推理,我们需要,第三,一种对照性的对比,将其优点和不足更加突出来,我们会对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最后,我们应该随着《也》中的不足继续思考下去,但是又不是无限制的追问(那种追问,就需要另外的著作或论文了),进一步认识不足的原因,我们的法学研究的自觉会更为成熟的或理性的!
二、作为评价的一个判准:对法学研究的研究能给我们什么?
美国数学家雅·布伦诺斯基在解释初民社会的居民在一些黑暗、隐蔽、遥不可及、深藏不漏的山洞中制作关于动物的壁画之原因的时候,说,“……在这些地方,动物是有魔力的……但是魔力仅仅是一个词,并不是答案……魔力这个词本身并不能解释任何洞泄”;“我觉得,我在这里看到的、第一次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预期的力量:是前瞻性的想象力[9]”;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初民社会的居民也渴望一种生活的确定性,希望“天不变,道亦不变”,虽然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道”或许还没有产生,而是纯粹地对环境的一种反应,希望对自然能够有一个把握,比如说他们对月亮的迷恋,而探寻出月历来;对太阳的观察,制作了太阳历[10]。或许这是人类,甚至动物的一种本能,即追求生活的确定性,只不过,人类的这种追求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了,具有了文化性,不再仅仅是生物性的反应了。即使在“道”产生以后,在当时的初民社会/古代社会,“道”也主要依据“天”解释,以至他们常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虽然他们在追求生活的确定性,但是这种追求被另一种“意识形态”所遮蔽,即为“天”之不变提供了一种正当性和合理性,当然也就有了为统治阶级利用的说法了。
对法学研究的研究,我们也要做如是的观察,即对中国的法学研究的研究不仅仅要为中国法学研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供一个语境下的理由,还有要对法学界的法学研究的确定性即形成中国的学术传统提供一个解释,甚至在这种学术传统下,中国的法学研究能够有一个有序的发展(这是我们与初民社会和古代社会的重要区别,他们仅仅追求“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不主动追求发展,而我们两者都追求):中国的法学研究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或者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这就会让人们怀疑,首先是我们的努力有意义没有,即法学研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受到质疑——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怀疑,至少可以为法治实践提供一种正当性与合理性。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法学研究,到底能够为中国的法治实践提供什么程度上的意义——仅仅是对现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解释,还是包括了法学研究对中国法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确定的预期。而正如邓正来先生所抱怨的,中国法学家在为中国提供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非“中国的法律理想图景[11]”,也就是说,中国的法学家的法学研究还没能对中国的法治实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提供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理由。因此,我们对法学研究的研究就是对法学研究本身的一种反思和解释,而由于这种解释和权力的关系不那么紧密,其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强调就没有那么突出,相对于对法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每一个社会所渴求的一种生活的确定性,而对法学研究而言,就是对法学研究的确定性,但绝不是固化,而是一种学术传统的确立,以及这种学术传统对法学研究的推进的意义。如何达致这些目标,就是对法学研究的研究之任务。
下面,我们就据此判准,来评价苏力的《也》一书!
三、根据苏力的观察和论证
首先,我们得在《也》一书中看看,看苏力说了些什么;在这里,就不能如苏力在该书的序言所说,即“……关心的不是这些文献说了什么,而更关心的是怎么说的[12]”,只能关心说了什么,而不仅仅使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