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许建宇,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劳动法学、经济法学研究。
【注释】参见《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2条、第
17条、第
82条的规定。
有关事实劳动关系的学理研究和实证研究现状,可参见常凯主编(《
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课题组编):《劳动合同立法理论难点解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52—76页。
董保华、陆胤:《论实际履行原则——调整个别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载董保华主编:《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I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修订版),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同上注,第45页。
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在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事实劳动关系”还是否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本法“实际上否定了原来实践中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参见杨景宇、信春鹰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笔者认为,本法只是大大缩小了事实劳动关系的范围,但并未消弭所有的事实劳动关系现象。因不属本文研讨范围,此处不再展述。
参见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参见王全兴:
《劳动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7页。
参见杨景宇、信春鹰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王全兴、黄昆:《劳动合同效力制度的突破和疑点解析》,《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第24页。
参见《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2001年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91号公布)第9条第1款、《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2002年11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54号公布)第8条第1款的规定。
A.E.奥斯特、L.夏莱特:《雇用合同》,王南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0—11页。
黄越钦:《
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黄程贯:
《劳动法》(修订再版),台湾空中大学1997年印行版,第63页。
参见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34页;侯玲玲、王全兴:《
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第73页。
有关“有利原则”的相关论述,可参见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
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法学》2006年第5期,第90—98页。
参见·杜茨:
《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德国劳动法上有“雇佣请求权”的概念和相关的制度设计,参见W?杜茨:
《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3页。该书使用的这一概念与本文所谓“雇佣请求权”在含义、适用条件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可资参酌。
王全兴、黄昆:《劳动合同效力制度的突破和疑点解析》,《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第23页。
杨景宇、信春鹰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有的学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条款中存在的表述不准确的问题,指出劳动合同的成立与劳动合同的生效是不同的概念,两者并不等同。参见常凯主编(《
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课题组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杨景宇、信春鹰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我国正在起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显然已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考虑填补这一原法中的“漏洞”。从该草案第6条、第7条的规定来看,该《实施条例》即拟赋予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权利。参见新华社:《法制办就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jrzg/2008-05/08/content_965091.htm,2008年5月8日。
杨景宇、信春鹰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