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活了,运用就自如。这里不妨说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年的深冬,一农户李某种到地里的麦种被邻居刘某家的猪吃了,但邻居刘某不同意赔偿损失。于是李某找到一位写状纸的先生,要求帮助写一诉状。先生不加思索,提笔就来:“寒冬腊月,有猪吃麦,猪吃了麦种,人吃的冇得”。判官通知刘某答辩,刘某同样找到这位写状纸的先生,要求写一份自己没有赔偿义务的答辩状。这位先生灵机一动写出:“三九和四九,尖刀不入土,人都不敢出世(外),哪有猪在外走!”可见“活”即灵活的作用何其大啊!
7、利刺法
利刺法,“利”,指利用和接受。“刺”这里指使人激动。利刺法,即利用别人对自己的刺激,来鞭策自己的一种特殊方法。利刺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当人受到斥责、训教、讽刺、挖苦、打击,从而使人精神感到受挫或打击时,要学会利用这种刺激,即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是指受到褒奖、肯定、鼓励时,不能忘乎所以,而应百尺竿头,加倍努力,将受到的褒奖、肯定和鼓励当作新的动力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受到反面的刺激往往一蹶不起,垂头丧气,甚至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其实这是大可不必,受到别人反面刺激的人此时应想到——人气我不气,我气中人计。同时做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己保持清醒,振作精神,狠下决心,重新启程,以实际的成功业绩,作出证明。深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就没有爬不上的坡,过不了的河,闯不过的海,扑不灭的火!
我的切身体会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记得一九七四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是文化革命的后期,高中毕业不能考大学,而只能回乡务农。在务农期间的一天下午间息时,同生产队的另一名男青年在聊天时指着我鼻子说:“你张某人要能吃上商品粮(当时吃商品粮高人一等)而出外工作,那你拉人高一堆的屎我都把它吃掉!”此话语气之重,情感之浓,打击之大,刺人之痛,真是难以言表。但我听罢此言,暗下决心。自己白天上工(务农),夜晚自习,(当时还没有高考,全部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但我想有知识终会有作为。后来到了一九七七年,我国改革了招生制度,恢复了高考,上大中专院校要进行考试。机会终于来了。七七年的考试,我终于被录取了。事隔十几年之后,我经过不懈努力学习和工作,走上了一个基层法院常务副院长的岗位。当年聊天说我不可能“出外工作”的那位男青年(当然如今也不小了)仍在农村。他女儿还不错,读上了中专。毕业后没有工作,他们找到我,经过努力,我帮这女青年找到一份工作。事情办妥后,当年的那男青年自己主动半玩半真地说:“你记得我的话么?我说你不可能出外工作,要不是我当年从反面刺激你,你哪有今天的地位哟!”说得我有些哭笑不得。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讲,也的确是他当时的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迫使我忘我奋发,努力进取,从而获得点点成功。
关于正面刺激,此不多述,可见“鼓励法”的相关内容。
8、仔细法
仔细法,主要是针对一些毛手毛脚,粗心大意的人而言。要求学习者必须细心认真。有的学生不是不懂,不是不会,而是不细心,欠认真。诸如将符号看错,比如把13+5算成等于8;将26-20算成等于46;将6×3算成等于9。将100÷25算成等于125,这在小学生中间是屡见不鲜。
例如写汉字“缠”时,有的人往往“厂”字上头少写一点;“染”字的“九”字里经常多写一点;“纸”字右边的“氏”字底下多写一点; “低”字右边的“氏”字下边少写一点;老师您好的“您”的拼音经常有人写成níng,即多写了后鼻音“g”;还有人写字喜欢随手带笔,如写“大”字时,往往在“大”字右上头加一点,变成了——犬。将某某大会写成某某犬会,这样很是问题。
再如数学中6除3,有人将其写成6÷3。事实上6除3应写成3÷6;6除“以” 3才能写成6÷3。这里虽只隔一个“以”字,但结果完全相反,因为将6除3写成6÷3,实际是将“除数”的6误写成“被除数”。
还如,有人曾经打过一迷语:“太字少一点,请问是何字?如果认为是大字,那你不是真秀才,而是假秀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字迷,很多有学问的高材生一时都猜不出来,究其因是没有仔细研究。其实只要稍加细心,正确答案便显而易见。(答案附后,见答题三)
还比如,化学书上“水”的分子式本来正确写法是H2O,因为氢的化合价是1,氧的化合价是2。然而不少人因为不仔细而将水的分子式写成HO2,由此带来的结果当然是错的。
还有,问汉字“象”有多少笔划组成?有相当数量的人,包括一些大学生,甚至一些语文老师回答是12画。这一答案正确吗?实际是错的。这其中不是说大学生、老师写不到“象”这个字,只是他们在初学时可能不是很仔细,很认真,很扎实。长大后写字又比较潦草,久而久之,本是11画的“象”字误答成12画。
还有鼻子的“鼻”,善于的“善 ”等字的写法,有相当的人写不准确。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可见,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仔细认真。不仅学习必须认真,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事也都必须认真对待。否则就会出差错,有的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这里有一真实事例——
李某因急需资金而向刘某借款人民币十万元。当时李某出具借条一张给刘某,借条上注明了借款十万元和还款时间。借款期满后,李某未还款钱,刘某便上门找到李某,要求李某还清借款。李某说现时手头无钱,过几天再还。五天后,李某带了三万元现金到刘某家将此三万元还给刘某。李某在刘某收款后要求刘某写一收条,刘某随意说:“你原来写了借条在我这里,你还了三万我会认帐的。”李某说:“那你把我写的借条拿出来,我在借条上写几个字”。刘某在家拿出李某的借条。李某在借条下方补充写到:“还欠款三万元整”,并签下时间和自己的姓名。一年后,李某没有归还所欠剩下的七万元。在多次催讨无果的情况下,刘某将李某告到法院,要求李某偿还欠款七万元及利息。李某在答辩时称:“借款十万元属实,但我于某年某月某日亲自归还现金七万元,剩下还欠三万元。如不信,以我欠条为证。”此时的刘某被李某气得晕头转向,明明自己是借十万元给李某,李某虽还了部分,但仅仅只还三万元。而且李某自己还在原来的借条上补充写到“还欠款三万元。”而李某始终咬定自己只欠三万元。因为自己补充写到“还(hái)欠款三万元”。刘某说李某写的是还(huán)欠款三万元,双方为此争论不休。从汉语字词典含义角度解释,“还”(hái)字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而“还”(huán)则表示“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以及归还”的意思。字是同一个,仅仅读音不同,含义差距却巨大。可见这一字值四万元啊!不认真细致做任何一件事,其结果不利学习、工作和生活。
9、咨询法
咨询法,所谓咨就是与人商量。咨询在这里的意思是向他人询问讨教。人不可能知晓万事万物。说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类和空气,那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人无完人,这是客观的、真实的。人对自己不知晓的知识,怎么办?答案就是两个字——学习。中国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八十岁,还嫌少”。这就说明学习的重要。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主动请教咨询。古语说得好:“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确如此,就连路边的乞丐也有他们的优点。不是么?他们虽然缺衣少食,但他们宁可挨饿受冻,仍然一不偷,二不抢,三不骗,这不就是乞丐们的优点所在么!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想学习的人都应向他们咨询讨教。
咨询法是最经济,最实惠,最快捷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和不懂不知的,及时向身边的人咨询求教,往往能及时得到答案,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哪怕是某一个字写不到,请问身边的人比查字典快得多,而且通过他人的讲解记忆的效果还深刻得多。所以作为学生,凡有不懂的,都应及时询问同学、老师、父母,以及求教身边可以咨询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