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六)

  
  4、《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第14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五十九条:军人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役军人的荣誉、人格尊严,对现役军人的婚姻实行特别保护。

  
  6、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二十一条第五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

  
  (四)司法解释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1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其第三项即有人格尊严权。

  
  1999年11月29日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法〔1999〕231号)关于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问题。在审理损害赔偿案件时,可比照有关类似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来确定赔偿标准和范围。对于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有关规定的精神,可判令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金。受保护的人格权利既包括物质性人格权,如生命健康权;也包括精神性人格权,如名誉权、肖像权、名称权等,还包括一般人格权即直接由宪法所确认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于一般人格权宪法中有原则规定,虽然民法中的规定却存在明显缺陷:(1)没有单独的条文,不能体现人格尊严权即一般人格权对具体人格权的统帅和解释的作用。(2)将人格尊严规定在名誉权条文中明显不当;(3)在民事责任一章没有侵犯人格尊严的法律后果。但最高法院在1999年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了一般人格权受到损害可判令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在2001年的司法解释中更是将一般人格权上升到人格尊严权,虽然这一概念并不周全,但毕竟如杨立新教授所说,创立了人格尊严权概念。如果将性骚扰定义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为特征的民事侵权行为,并对性骚扰行为的判断标准、侵权特点、责任性质进行合理归置,完全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性骚扰问题,而没有必要创立一个新的具体人格权:性自主权。

  
  第五节 性骚扰的立法体例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