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三)

  
  4、道德沦丧说:该学说是杨立新教授对我国学者和司法实践对性骚扰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的归纳。[66]受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性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在思考和评判这类问题时,人们往往有一种泛道德化的思维惯性,首先关注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心理动机,把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可谴责性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将行为分别贴上道德和不道德的标签。此类泛道德化的观点对司法活动也产生了影响,使得法律研究、立法和司法各个环节,均偏重于对性骚扰的谴责,而失察对受害者的权利保护。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道德沦丧说在目前得到较多的认同。客观的性骚扰的发生,是人的性本能问题;而法律上性骚扰的产生,则是人的地位平等和权利平等所带来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性骚扰行为之所以发生,不完全是道德沦丧,而是一部分人忽视了人的尊严平等,忽视了在法律上人格权平等,他们利用自己相对强者的地位,对他人实施骚扰行为。之所以强调“相对”二字,是因为强者和弱者在性骚扰事件中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并不仅仅指职位、金钱、力量的高低,而是一种相互比较产生的概念。性骚扰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强势方对弱势方具有影响力使得拒绝和反抗都十分困难,需要付出代价。可以用一句话阐明笔者的观点,骚扰者之所以实施性骚扰行为,不仅在于他们的道德沦丧,更在于他们法律观念淡薄,用“法律观念缺失”来解释骚扰者骚扰他人的原因似乎更为贴切。

【作者简介】
张绍明,武汉律师,法律硕士,代理过全国首例性骚扰胜诉案等多件有影响案件,对公司法、侵权法、劳动法有一定的研究,出版过首部系统研究性骚扰问题的法律专著《反击性骚扰》,现担任武汉十余家中外企业常年法律顾问。
【注释】 《深圳周刊》精确新闻调查中心、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关于性骚扰的调查报告》,载《深圳周刊》,2000年4月22日。
《这13种情况是性骚扰吗?》,载《生活时报》,2003年7月29日。
《“上司工作法”是惩治性骚扰的良药》,载《江南时报》,2003-年6月7日。
《究竟啥是性骚扰,律师称造成心理不适就是性骚扰》,载《当代商报》,2003年6月22日。
赵小平、朱莉欣:《性骚扰的法律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22页。
刘慧玲:《增加惩处性骚扰规定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载《中国妇运》,2004年第9期,第33~34页。
管斌:《工作场所性骚扰的法律思考》,载《律师世界》,2003年第8期,第5页。
张绍明:《反击性骚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1页。
张绍明:《反击性骚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188页。
《法庭听证云南首例“性骚扰”案》,载《云南日报》,2002年7月17日。
《全国首例"性骚扰"一审胜诉案》,载《央视国际》,2003年07月24日。
《外来工性烦恼之抽样调查 受抑民工挤公交蹭“快感”》,载《信息时报》,2003年12月8日。
勺海市场调查研究公司:《调查性骚扰》,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0日。
张绍明:《反击性骚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南莲·哈斯贝尔等著:《拒绝骚扰---亚太地区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行动》,唐灿等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Sanda Schwartz Tangri,Stephanie M.Hayes,Theorie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William  O’Donohue(Eds.),Sexual harassment:Theory,research,and treatment, Allyn and Bacon.1997.P113~114
Sanda Schwartz Tangri ,Stephanie M.Hayes,Theorie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William  O’Donohue(Eds.),Sexual harassment:Theory,research,and treatment, Allyn and Bacon.1997.P116~118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283页。
杨立新、张国宏:《论构建以私法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性骚扰法律规制体系》,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8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