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十年的主要命题是在前三十年的物质基础之上进行民族国家的精神建构(经济改革主要是一种物质与力量建构),具体包括道统、政统和法统三个层面。法统问题,为配合经济改革,三十年来的立法与法治已经取得较大成就,未来主要是法院司法能力的增强,司法公正性的保障,以期将现有立法的空间通过司法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法治”的方向显然应该得到坚持和强化。政统问题主要是政治的改良问题,未来需要人大的代议式民主和其他形式的参与式民主并重,是民主的精神与实践如空气一般进入具体生活层面,通过民主学习民主,从而为整个整体提供动态稳定的合法性根基。道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自主性问题,重申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注重儒学的制度面向,注重从真正的中国传统(而不单纯是革命传统)中挖掘政治与自然伦理基础。我们期待建设性的文化保守主义参与新三十年的文化重构,中国的学者应自觉于这一历史过程,摒弃极度自卑心理下的“历史性偏见”,对传统文化与自身民族历史实践抱持一种“同情之理解”与“接续之责任”。
中国最终在世界的地位不取决于中国学习西方的“完整性”以及与此有关的技术成果,而取决于中国的新文明在世界上的主体性,取决于中国独立的文化与历史思考对全球性问题的启发与贡献。文明的竞争比文明的冲突在描述意义上更加准确,因为冲突仅仅是竞争的极端和非理性边缘。
2.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重大成就,反映在以下各方面,如何评介这些成就与意义呢?(每项300字左右,可选择其中部分,当然,最好全答。呵。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重点)
①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存在严重的公平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反垄断、环境保护、劳工保护、市场外社会安全体系的建设将成为矫正“经济中心主义”的有益途径。
②政治建设:结构性进步不大,但呈现出开放性与可协商性,法治体系初步形成,民主格局初露端倪,参与式民主异军突起,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政治民主的历史契机。
③社会建设:城乡差别与地区差别过大,社会风险激增,“和谐”的价值目标是正当的,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的力量修补这些历史性的缺陷与漏洞。“新农村建设”立意高远,“反哺”意识体现政治德性,但需要在“补贴式思维”之外重视农民与农村社会的主体性,提供农村更大的发展机会。
④文化建设:二元分割——正统层面仍强调主旋律与文化专制,言论与出版自由受到严重限制;民间的文化生态多元但混乱——这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难以提炼:正统的我不信,非正统的乱七八糟——文化建设要打破二元对立系统,逐步开放言论与出版自由,发挥民间力量参与主流文化建构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