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26-528页。
W.Kip.Viscusi,“Reforming Production Liabil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age108.
江朝国:《
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美〕盖多.卡拉布雷西菲利普.伯比特:《悲剧性选择——对稀缺资源进行悲剧性分配时社会所遭遇到的冲突》,徐品飞张玉华肖逸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120页。
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 法律科学悖论》,董炯 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125页。
即便存在有限的、可确定的主观价值,价值主体死亡后已不能参与评估活动,因此人们无法准确得出生命权的主观价值。
陈洸岳:《二〇〇二年有关“侵权行为”之最高法院判决的回顾与浅析》,载于《台湾本土法学》第52期(2003年11月)。
Andrew .J. McClurg,“Dead Sorrow: A Story About Loss and a New Theory of Wrongful Death Damages”,95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5),page6-7.
姚志明:《侵权行为法》,元照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222页。
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彼得.斯坦 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
The Law Commission,“Claims for Wrongful Death(Law Com no 263)”(1999)page3. see http://www.open.gov.uk/lawcomm/
王泽鉴:《财产上损害赔偿(一)——人身损害》,载于《月旦法学杂志》(No.129),2006.2,page165.
Andrew .J. McClurg,“Dead Sorrow: A Story About Loss and a New Theory of Wrongful Death Damages”,95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5,page8.
Andrew .J. McClurg,“It’s a Wonderful Life:The Case for Hedonic Damages in Wrongful Death”,66Notre Dame L.Rev57(1990).
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台上字第413、750号判决对此明确承认;法国法存在这一倾向。但也有学者质疑其合理性,see Arthur Hartkamp, Martijn Hesselink,Ewoud Houdius,Carla Joustra,Edgar du perron,“Towards a European Civil Code”(2nd ed),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age469.
康德认为,“谋杀人者必须处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法律的替换品或代替物能够用它们的增或减来满足正义的原则。没有类似生命的东西,也不能在生命之间进行比较,不管如何痛苦,只有死。因此在谋杀罪与谋杀的报复之间没有平等品,只有依法对犯人处以死刑。”〔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2-170页。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页。
加罗法洛曾提出以强制损害赔偿代替监禁,参见〔意〕加罗法洛:《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以下。近来,广东东莞的两级法院在多宗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案件中,提倡对民事部分进行调解,并对作出经济赔偿的被告人给予从轻处罚。例如,2005年11月1日晚9时左右,被告人王×、赖×军、周×强抢劫并致被害人蔡×生死亡。在公诉机关提起刑事诉讼的同时,被害人的家属也依法提起了附带民事诉讼。因为该案的发生,被害人一家的生活已陷入了极端困顿的境地,蔡的女儿也因此面临失学。得悉此情况后,法官多次组织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进行细致的调解。被告人王×的家属同意先行赔偿原告5万元人民币,原告对此结果表示满意。被告人也表示要痛改前非。最后,法官根据双方真实意思表达,并依照法律,对被告人王×作出一定程度的从轻处罚,一审判处死缓。参见《广东东莞尝试赔钱减刑 抢劫犯赔5万获轻判死缓》,载于http://ju.qihoo.com/u/chenb/14215,950c08.html(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