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和即友,专政是敌,蔡锷与袁的关系突变体现了共和国军人的使命、公民的使命
蔡锷对袁世凯看法的曲折离奇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他支持袁完全是建立在袁能与清廷决裂、共建共和的基础上的。袁拥护共和,他就坚定地站在袁的一边,极力支持袁建立一个强固有力的政府,集中中央权力。一旦发现袁另有图谋,他就会挺身反对。
蔡锷对袁有深厚的个人感情,据梁启超说,戊戌政变之后,蔡锷要到东京找他,“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元,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才得以到日本读书。梁的话应当是可信的,那么少年蔡锷东渡日本曾得到过袁的慷慨资助。如果不是袁背叛民国,悍然称帝,实行专政世袭制,以蔡锷之稳健、仁义,他是断然不会反袁的。 ( 转自燕南, http://www.yannan.cn )南北和议成功时,蔡锷认为共和告成, 多次发表通电,坚决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3月25日,他电贺袁宣誓就任大总统,说他“闳才伟略,群望所归”。4月11日他给各报馆的电文中也称袁是“一代伟人,中外钦仰。” ( 转自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但当袁企图通过所谓“国民会议”来决定君主、民主国体时,蔡锷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袁之狡谋”,“懈我军心”,“民主君主(专政)问题无复有研究之价值”。并提出“惟有简率精兵,结连黔、蜀,长驱伊、洛,期共戮力中原。”他迅速组成了北伐军,发布《北伐誓师词》,直呼“袁贼”“甘冒不韪”,极力主张北伐,并派兵从贵州进入湖南。
袁被迫取消帝制后,他虽然坚决反对袁继续当总统,但他也说自己对袁“多感知爱”。多次表示袁对他“礼遇良厚”,“感念私情,雅不愿其凶国害家之举。”显然,蔡锷反袁,完全是为了保护共和。而为了保护共和,就不能“兼顾私情”,听任推崇帝制、战争、世袭、以党控军者为所欲为。
五、蔡锷之死让中国与实质上的共和擦身而过,专政、世袭制度披上民主、共和的外衣复辟了,唯一不同的是,君主专政换成了所谓的民主专政,君主世袭变成了所谓的党派世袭
在那个有枪便是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乱世中,蔡锷是一个罕见的没有军阀思想的将领。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此种评价在今日看来,依然绝无半点虚夸,以后的孙蒋毛邓到死都无此胸怀。蔡锷精神的核心就是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而不是为一己图私利。蔡锷当兵,是人格高尚、目光远大、后人只能仰视的兵,是为国民争人格的兵,整个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只有他拿着枪说出了如此坚定而又富有人气的话——“为国民争人格”;也只有他,才有至今令华夏子孙热血沸腾的护国而不当权的誓言:如果胜利则功成身退,不争个人的名誉地位;如果失败则献身祖国,准备牺牲,决不逃往外国租界,也不流亡外国,使国事更不堪问。这是以生命捍卫共和的誓言……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