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是我们学校的受聘教授.自2002年夏始,每年冬夏各来一次,每次不过一周时间,但是他对我们几级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恰如我在毕业论文后记中所写的那样:远道而来的於先生,带来的不仅是清新的学术空气,更重要的是先生以自己的性情和品质之美使我们沐浴了思想的芬芳!他让我们真切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位学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否则无论他的学识多么广博,他也绝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学者!
这里说几件小事,我觉得可以折射先生的品性与为人之道。
先生非常注重别人的感受,他的一举一动都表现了他对别人的尊重。他从来没有迟到和早退过一次。几乎在每一次下课时,他都会对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坚持来听他讲课的学生表示歉意和感谢,其实,他本人比我们这些听课的学生更辛苦。记得每当有同学发言时,他就做出优雅的邀请的手势,在你说话时他会一直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你,认真聆听你的每一句话,他从来不会打断你的发言,而且他很注意用眼睛与你进行交流,不用担心由于你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而赧然不安,也不用担心自己见解浅薄会招致嘲笑,因为在先生那里,你永远有值得肯定和闪光的地方!他来到我们中间,仿佛就是为了发现每个人的美好之处,而他恰恰就有这样一双慧眼!你只要上过他的课你就会变得自信和宽容。这一点是我们学校大多数教授所无法做到的!记得一次讲座上有同学问了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某教授一脸不屑地说:你最好回去把基本概念翻一翻。提问的同学立刻满脸通红,大概从此他再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了吧。这和先生是多么不相同啊!
先生曾在课堂上问过一个问题,他让我们谈谈对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事件的看法。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在中国道德评价开始转换成法律的语言,这是一种进步;有的说要加强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力度,还有一位同学认为这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急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表现,这是名校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派。先生认真的听着大家的发言,他反问道为什么不在自己身上来实验硫酸的效果呢?显然先生在大家的回答中没有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回答,至到最后一位同学说:这是人类跌破人性底线的表现,人性应该有的恻隐之心和善待其他生物的同情之心正在丧失!先生长叹一声:哎,这正是我所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所在啊!先生接着说:“你们见过被杀之前的马和牛的眼睛吗?它们的眼睛非常美丽也很能传达内心的情感,它们会哀怨、恐惧和流泪,可是人类为什么不去好好看看这样的眼睛,听听他们心里在说些什么?”先生的情绪明显低落下来,他微凹的双眼笼罩在一片暗淡之中。在先生心目中人和所有动物都是大自然平等的成员,人不应该是一个主宰者而是一个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