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等的暴力诉求
我们可以再观察一下一种旨在平等的暴力实践。平等的要求可以说本来就潜存于人们的心中,当战国之后封闭的世袭制被打破,社会上、下层不再如天堑那样难于相通,就为平等意识的觉醒与平等要求的萌发提供了机会,而实现这些平等的要求则有暴力手段与和平手段的不同道路。
我们可以在中国历史上看到周期性的平等要求的猛烈迸发。这种平民(主要是农民)的暴动常常是以“平等”为号召的,是对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种激烈的、行动的抗议,虽然这方面的思想史料并不是很多,但我们还是可以摘抄几条,以显示要求“平等”的激情在这些暴烈的实践中的分量∶
⒈“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又在号召戍卒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4
⒉张鲁“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35
⒊王仙芝在举事时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亦曾自称为“天补大将军”,“天补均平大将军”,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36
⒋王小波∶“蜀民不足,故小波得以激怒其人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贫者附之益众。”37 李顺∶“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拨,大赈贫乏。”38
⒌钟相∶“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39
⒍李自成∶“牛金星教以慈声惑众,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之制。”40又“李岩教自成以虚誉来群望,伪为均田免粮之说相煽诱。”41
⒎洪秀全∶“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圣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42
这种暴烈行动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平等?在此,也许有必要区分发动者与群众,区分动机与实际行为和效果。从发动者来说,其动机包含着一种改变个人命运的努力,他们要争平等,但首先是为自己争平等,从对佣耕“怅恨久之”的陈涉,到屡试不第的王仙芝、黄巢、洪秀全,被斥革的举人牛金星等,他们自然都不是民间的等闲人物,但由于运气不佳,或仕进标准与自己的才能不符,又值有举事之机或生死逼迫,便铤而走险而举大事。他们无疑期望改变自己政治上的卑微地位,但如果认为他们期望为所有人争取一种普遍的政治与社会平等,则显然与事实不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亦不可能。43 所以,往往在最初一段振奋人心的的同甘共苦、平等相处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建立起一种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44 例如开始告诫“毋相忘”的陈涉后来不仅淡忘了自己原来的伙伴,甚至为了维护等级的威严而杀了他们。这并非一种诛心之论,也并不意味他们原来的想法不真诚或有意欺骗,而是说即使完全真诚,由于地位和时势变了,原先的想法也就可能改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