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力的价值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掺入了太多的意志主义的因素,他在这里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语境论的基本精神:在具体的语境化之前,不要预设价值立场和思考路径。
真正的语境论只有在语境化之后才知道是否需要行动。行动只能是语境化的产物而不是前提,更不是目的。真正的语境论者在语境化之前,要搁置自己的先见,尽量不带偏见地回到现象本身,通过凝视现象发现本质。
这种本质并不总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相反,它在很多时候是无奈的、痛苦的。语境论的思考并不必然产生行动的计划,因为他的目的是对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去行动。行动者是不需要语境化的,因为他就在行动中,也就是在语境中。
语境论与文化论和价值论的区别就在于:后两种方法总是从某一立场出发,而语境论者是没有立场的。或者,语境论的立场是一种“元立场”,它只主张从语境中去理解语境,而不是从文化、价值等其他立场来理解。真正的语境论者是没有立场的,所以他的立场才是语境的立场;同样他也是没有自己的价值的,这样他的价值才是语境化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语境论。这才是语境论超越价值论和文化论的地方。
但是苏力显然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为语境论设立了行动的品格、实践的品格、意志的品格。苏力的语境论实际上是一种意志主义的解释学。如果我的看法不是太过偏激的话,我有理由说:苏力,这个暗夜的穿行者,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路径却又误解了这个路径。他发现了它却又走上了歧途。
结束语
关于苏力的语境论的解读,到这里该告一段落了。这个由华琳倡导、由天天率先发起的读书运动,是结束了还是还在进行中?也许我至少还应该期待华琳的“绝妙佳词”吧。
要评论苏力是艰难的,尤其是从纯粹法学的立场和他对话更不容易。我的法学功底有限,所以只好更多地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评论。我不知道这种评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多少共鸣。
理解和交流从来就是一件艰难的事。好在我们人微言轻,还有资格胡说一气。恐怕苏力他们是没有这个福分了。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