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透过扯淡较真儿:观看《九品芝麻官》之后的闲言碎语和微言大义

  在这样“家天下”的大背景下再看来前面所说的巡按御史、三司会审、太监干政等,轮廓就更明晰了:这些说白了都只不过是服务于皇权的工具而已。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践行“青天正义”(王钧语)的包大人,其威权不也正是直接来源于皇帝的么?就此而言,影片的表现无疑是一针见血、恰如其分的。不过既然是工具,使用与否以及如何使用,其间的取舍定夺仍然要由皇帝掌握。于是,当皇帝认为御史比地方官员可靠时,那些“代天子巡狩”的御史们便能获得不可一世的威仪和权柄;而当那些不知趣的御史们将矛头指向皇帝更为信任或者简直就是主要依赖力量的太监(如明代魏忠贤之流)宠臣(如明代的严嵩父子)的时候,倒霉的往往是前者。
  中国的历史太过漫长,其间的制度又总在接续循环间变动。正如我们站在地球遥望星空时,那许许多多的星星看上去好象一般大小一样远近,而实际上的差距却远非百千万倍可以形容,后人跨越千年追思历史的时候,也往往迷茫于其本来的面目。当影视掌握了一种影响社会的话语权威时,银屏上充斥的大量现代版的帝王故事,可能进一步冲淡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于是,模糊的甚至是虚幻的感觉将如北京春天的沙尘般从任何细小的缝隙挤进现实中,扩散到各个角落并顽强地呆下去,真实的文物、典章、制度则渐渐被掩盖而变得模糊或不那么重要,以至于当我们决心推进法制改革的时候可能会茫然不知改革的对象以及真正的阻力是什么。一个看多了清宫剧的孩子给以上文字提供了最好的脚注:“妈,以后叫我主子,我管你们叫奴才!”lii……
  ( 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i 王钧君作有《青天正义——<九品芝麻官>中的冷嘲与热讽》对该案有所介绍及评论,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fxsk/YDSG/reviewcontent.asp?fid=1467。今作此文,以纪念与王钧君一同坐在电脑前看影碟的日子。另本文的一些观点得益于与谭淼君的讨论,特此记之。
  ii 省或行省的称谓该算是将错就错的结果。如钱穆先生指出的,历史上省本来是衙门名,而非地域名。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的宰相府,一般简称为省。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是中央宰相府(都省)派出的分支。行省长官即是中央官亲临地方。这种体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明代废弃了中书省,行中书省也就失去了依据。于是把行省长官改为布政使。全国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使指官,司指衙门)。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已经名不正言不顺,而清代更无适当称呼,于是沿袭称了省。参见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大东图书公司1955年印行,第107-110页。另见周振鹤著:《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地方行政制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以下。
  iii 都布按三司的长官分别为都指挥使(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布政使一般是一省一名,但有例外,如乾隆二十五年增设江宁布政司,驻江宁,与原驻苏州的江苏布政司并立。明代的分守道是设于府之上的布政使司的派出机构,与元代的宣慰司道相似,但地域范围要小得多。分巡道则指由按察使下属的佥事(正五品)分地区巡察。明代前后共置69道。清代乾隆以后道员成为实官,定为正四品。参见前引周振鹤书,第189、194页。又,按察使司管辖地区为一布政使司(即一省)地区,为使其效力及于全省,洪武十五年设各道按察分司。参见李雪峰著:《明代的审判制度》,(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6页;前引周振鹤书,第194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