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透过扯淡较真儿:观看《九品芝麻官》之后的闲言碎语和微言大义

  (三)太监干政
  中国历史上太监(宦官)干预政事的事例很多。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开始,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代为甚。而最初明太祖惟恐太监弄权,特规定太监“不得识字预政,备扫除之役而已。”xxxvi结果无知妄为,更是可怕。明朝初年虽曾在宫门外挂上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xxxvii但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无不甚嚣尘上。鉴于明代宦官干政,吏治日趋腐败,清世祖特设了“顺治铁牌”,以限制宦官权限。xxxviii清朝还规定太监不许擅出皇城、不许干涉外事、不许交结外官、不许假名置产……犯了这些禁条都是死罪。但是1869年慈嬉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仍得以“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名义坐船到山东,行止甚是张扬。xxxix但即使如此,清朝的太监还是较明朝收敛许多。
  综上可知,巡按御史乃明制,其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实有巨大差别。此点不少论著未能明察。清初虽曾袭明遮沿用巡按,但其后旋遭废弃。影片中“包青天”披挂上阵要当“八府巡按”,一如片中要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一样好笑了。清代的三司会审亦系沿袭前朝,但是无论如何,其子涉嫌本案的水师提督大人、其他部的长官都无权参与三法司会审,而初审的地方官员(何况还只是县官)更是不应出现在复审的法庭之上。再有,虽然在汉代“刺史守令杀人不待奏”,但是宋代即确立了“州郡不得专杀之例”,清代自顺治而下更是“杀人威柄从不下移”。xl三法司会审之后,最终的裁决仍要由皇帝来作出,即合法地“杀人”只能是专属于皇帝的特权。在影片的尾声,包大人手刃元凶,血溅公堂,固然大快人心,但是平心而论这次又“穿帮”了。太监干政,在明朝最为明显。明代的太监可以掌控厂卫、镇守地方、督办盐茶税赋,甚至可以审理要案。这种情形在清朝几乎没有。然而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效果竟然让大内总管太监坐在公堂之上大声咆哮,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安排未免让人产生“今夕是何年”般的困惑。虽然明朝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但是历史的真实性不能容许如此的李戴张冠。“假作真来真亦假”,说不定,就是在这样的七分搞笑三分扯淡的影视作品熏陶下,国人将渐渐忘却真实的历史。我们的时代正昭彰着一股追求法治完美的热忱,然而如果连最初的由来都刻意遗忘的话,也许最终我们将因“向哪里去”的问题而倍感迷惘。
  三、黄马褂、补子与顶戴花翎
  (一)黄马褂
  在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受宠于皇太后的大内总管太监为被告“请”来了黄马褂,据说有马褂在身是不可以动用刑罚的,这可为难坏了“青天”包龙星包大人。这里说的黄马褂,属于行服的一种。清代男服依照官本位(或皇家本位)的立场可以分为“端罩”、“衮服”(皇帝礼服,在祭圜丘、祈谷祈雨时穿)xli、“补服”(清代礼服)、“常服”和“行服”。其中的行服,也叫“行褂”,是一种对襟圆领,袖长及肘,长与坐齐,门襟有五个纽扣的短外褂,从皇帝、王公大臣官员到普通百姓都可以穿,但是在所使用的颜色上却有限制性要求:比如皇帝和亲王、郡王及文武品官都可以用石青色,但明黄色的行褂非特赐不能穿。可以穿着黄马褂的人大体上包括三种:(1)随皇帝“巡幸”的侍卫,如领内侍卫大臣、御前大臣、侍卫领班、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等可用明黄色,为“任职褂”;(2)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获穿,称“行围褂子”;(3)因治国或战事中建功获赏的,称“武功褂子”。前两种为黑色纽襻,后一种为黄色纽襻。此外,豹尾班侍卫穿的无袖行褂,色用明黄。正黄旗副都统用金黄色,镶黄旗副都统用金黄色镶红边;前锋营参领明黄色蓝边;虎枪营总统领明黄色,领左右端青色边直下至前裾等等。xlii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