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基于投资者追求利润的动机。当中央银行降低基础货币贷款或降低再贴现率时,市场上资金成本相应降低,投资者就愿意借款进行投资。因为筹资成本低而使投资回报利润增加,投资者获利增多。所以,中央银行对市场干预是基于投资者追求利润基础上的间接调节,所以称为“看不见的手”。政府中央银行常用的手段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基础贷款利率,调整再贴现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
在传统理论中,自由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对市场干预最有效工具是调整利率。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降低,投资者借款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当央行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借款的成本增加,投资者借款需求下降,市场投资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导致经济萎缩。所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央行就应该使用间接的“看不见的手”,而直接干预市场是不必要的,所以在这种理论和政策观念下,政府“看得见的手”是市场经济的一忌。
但是,现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对市场影响不如以前大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利率非敏感化”,甚至发展到利率对市场没有什么影响的地步。例如,日本的银行储蓄利率几乎降低到了可以忽视的地步,日本银行同业拆借的利率降低到了0.5%以下的水平,但是,银行贷款仍然没有增加。1998年10月初,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降低了0.25%的利率,三周后,美联储又一次降低利率,这种多密度的降低利率在美国也是少见的。但是,美国股市几乎没有预期的高涨反应,银行贷款也没有预期的大幅度增加。降息对市场的刺激“非敏感化”了。
基于上述原因,日本商业银行将资金购买了美元债券,以求安全保值,而不愿意在国内放款。这便导致了前几个月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而美国银行的资金走向另一个极端,贷给了对冲投资基金,以图海外新兴市场获得高额回报。
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在一年之内也曾三次降息,贷款利率也降低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银行的商业性贷款还是依然没有明显的增加,增加的是政策性贷款。所以,传统的理论和央行的传统的间接调节手段对市场不起作用了。是理论不适用新的市场情况,还是市场变了?市场调节本来是理想办法,但是现在不起度大的作用,各国政府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看得见的手”来支撑经济。这虽然不是最好的(Best),但是目前“够好(Good enough)”就可以了。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