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所谓近代经纶之道,它是指在已知的基础上建立性质相符的政府上层建筑上的技巧。当然运用这一部分经纶之道的历史背景是欧洲的封建帝国时期,此时封建主(国王和贵族)依据均势统制国家,以实现私利。哈林顿引用喀尔文的话说:“封建这个词,含义很复杂,可以是指战争也可以指保有征服的土地。这是战胜者以永远奉他为王和永远做他的臣民为条件封赏给他的有功劳的部将和兵士的土地。”他认为罗马共和国的覆灭是标志着古代经纶之道衰落和向近代经纶之道过度的临界点。而罗马法中的土地法的缺陷,即在贵族和人民土地分配中的不平等,导致了共和国均势被破坏,以贵族推翻人民的方式,葬送了共和国。而在帝国时代无论是在夹在贵族和人民、元老之间的凯撒帝国,还是征服和统治过大洋国的罗马人、条顿人、斯堪的那维亚人、纽斯特利亚人的起伏历史说明的道理是:王国都是以适当的产权均势为所建立的军队或贵族为基石。一个国王如果要不找到均势就必须造成均势,否则便无以自立。而在这一时代建立均势的方法就是国王用武力根除其他势力,按照预定的目的把财产充公,并将军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哈林顿的思想里,他所推崇的是有国王、贵族、人民三个阶层同时参与的君主立宪制的共和政体,而所谓古代经纶之道正是这种思想的来源和依据说在,所谓的近代经纶之道就是在古代经纶之废弃之后,经过帝国时代反面验证,而进一步证实了其合理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各个细节的正反对比的同时渐次导引出对大洋国的政体建构的思路:大洋国的国情是政体必须依据的均势中贵族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民和贵族在均势中的对比又不是一方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的情形,因此,大洋国需要的就是上文提到那种依据古代经纶之道建立起保有三个阶层的共和国。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哈林顿的经纶之道,综合而言就是政权的由财产产生的,而财产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国家的性质、政府的形式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是民主制,都是由财产的均势最终决定的。主权就是“财产的自然之物”。而大洋国的财产在当时已经从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转移到绅士和富农手中,这种财产的均势决定应当建立共和国;同时如上文所提到的古代经纶之道一个突出的倾向是哈林顿十分强调贵族的作用,于是主张保护中等土地贵族,从而基于此作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共主的民主制的基础。用现在的话,这是有关经济基础的思想,而他对上层建筑的具体勾画中建议大洋国实行法治的共和国,设立两院制的议会。当然上院是贵族组成的,职权是提出法案,下院由人民组成,职权是选择和决定,两院互相独立,都不具备完全的立法权,以保持制衡,这无疑都是哈林顿就现实情况发挥的源于古代经纶之道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