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最后一道法学题:“宏小叙事”——一个小结

  更加严重的是,中国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即将发生,预计震级为8.2。新闻为安全之故,未做报道,但小道消息在流传。在科技和信息发展的今天,这些小道消息看来不可能是孔飞力的“叫魂”。(真的要叫魂,巫师术士那套伎俩肯定已不够用,还需即将来临的地震的力量。)据说X城市(用代号,也是为安全之故)差不多已逃空;我所在的P城市距离震中约200余公里,全城人心惶惶,火车已吃紧,大家一副“小命将休也”的样子。我算了一下,震中的地震烈度(地震场强度,通俗一点,即破坏程度)接近11,“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写着“毁灭”!我所在城市的地震烈度为6.2, 地震烈度表上写着房屋零配件脱落,多数人“惊慌失措,仓惶逃出”。——看来无大碍!自己还能学一学阿基米德的样子,在人们“惊慌失措,仓惶逃出”的震撼中做“最后一道法学题”。
  ——这种状况,让我不无自嘲地想起十余年前自己写的一本诗集(未出版)中的几句:
  “拒绝即将到来的
  伴随着这些到来的你或哭或笑
  拒绝不变和不定
  我固执的虔诚让我身若殉难
  我又到那里去安插我的心羽呢?
  物质 囚禁着一切
  一条触礁而下沉的船有我不可企及的真实”
  (以上算是我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有兴趣与我共同探讨法学问题,特别是偏冷怪异问题的学友,请致函Suchy_a@yahoo.com.cn。)
  
  注1: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不是“物质决定意识”之类的唯物主义,我不信这个。我有一些工程界的朋友,凭着在学校学工科时养成的习性,常常把“物质决定意识”挂在嘴边,我问他们:如果真是这样,强人工智能至少在理论上就是可行的,你信这点吗?真正(不只是为了吃饭)做工程的人一般不会、甚至不敢对此作肯定的回答。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按彭罗斯的论述,我们的意识是非算法的,无意识倒是算法的(见拙文《法律与数学》)。因此我以为,在“物质决定意识”论中,潜藏着一种危险的倾向:在破坏而非建设的层面上,物质确是能决定意识的(与之相反,在建设的层面上,我们的意识在决定物质,我们身边的诸物很少不是我们创造设计的结果),因而,对“物质决定意识”这种信念的最有效的证明,就是以行为诉诸物质对意识的摧残了。我也许有些杞人忧天!但这正好能说明我想要说的最主要的原因。实用主义关于“真理即共识”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这不妨碍人类按“真理即共识”的原理以制造共识而制造真理;这正如唯物主义认为“神都是人造的”是有道理的,也不妨碍它按此原理自己制造神。因此,我们在理论层面上面临的挑战很可能是人工的(artificial),真理可以man-made,神也可以man-made,所有的挑战因而都可能是堂吉诃德不得不面临的风车。——而我们还缺乏辨识风车的能力!也许,“你别无选择”,惟有面对这些挑战,不论其是否artificial,我们才可能获得辨识挑战的能力。看来,堂吉诃德,这位滑稽的英雄以他“无意识”的行为隐喻了如今读书人的“意识”状况。“无意识”是算法的,意味着无选择,“意识”是非算法的,意味着选择——堂吉诃德的行为因而是纯真的,值得我们做出选择去仿效。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